【神經內科】預防腦中風之血管內支架

文/腦中風中心 神經內科 陳安芝 主任/主治醫師

「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大家非常擔心的疾病。因為中風後帶來的嚴重失能,拖累了全家人,患者與全家都失去生活品質。因此,門診就醫者,常常進門診的第一句話就是:「醫師,我是不是中風了?」。雖然,會這樣問的人通常都不是中風,但可見大家對中風的無比恐懼。

的確,中風所造成的腦部損傷,目前沒有好的治癒方法。但是預防中風的治療,已經有愈來愈多的研究。其中對於頭頸部動脈狹窄的患者,除了以藥物治療外,也有和心臟血管一樣,置放血管支架預防阻塞。

腦梗塞型的中風,可分為大血管病變和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常來自血管粥狀動脈硬化,造成血管壁斑塊,斑塊逐漸增厚會使血管愈來愈狹窄。當血管愈來愈狹窄時,腦部血流量不足,嚴重時會造成腦部缺氧壞死,即為腦中風。因此,透過檢查發現為頭頸部的血管狹窄時,可考慮使用血管內支架,將狹窄的血管撐住,以保持適當的血流,達到預防中風的目的。

而目前常置放血管支架的血管,有頸部前方的總頸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ry)和內頸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前腦的中大腦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和後腦的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

其中腦部的血管內支架是由神經放射科醫師執行,需要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時為使呼吸會順暢需要置放氣管內管,外接呼吸器進行輔助換氣;執行後需要入住加護病房密切監控,待麻藥代謝後、呼吸恢復正常,即可拔除氣管內管正常呼吸。而頸部的血管支架,除了神經放射科醫師之外,受過特別訓練的心臟血管內科醫師也可執行。

一般檢查的流程如下:先評估有可能造成大血管病變的個案,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初步以頸動脈及穿顱超音波篩檢。發現有大血管明顯狹窄的個案,會進一步安排腦部影像檢查。若評估血管有需要進行血管內支架,再進行血管攝影,確認血管狹窄情形以及是否可置放血管內支架。當個案有腦部動脈問題時,建議由神經放射科醫師執行血管攝影檢查;當個案為單純顱外的內頸動脈狹窄合併有心血管問題時,可考慮由心臟內科醫師執行檢查,可同時進行冠狀動脈血管攝影。

顱內血管治療的風險,是在進行血管攝影及支架置放時,可能造成血管壁血栓的剝落,而造成遠端血管的阻塞,形成腦中風。通常在術前會先給予口服抗血栓藥物至少三天,術後亦需使用抗血栓藥物至少半年。

除了血管內支架之外,還有動脈內膜剝除術及顱內外動脈繞道手術,由神經外科醫師執行。除了上述的方式之外,也可使用口服藥物控制,維持血流。最重要的,控制危險因子(三高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維持適宜的運動及飲食習慣,調適生活壓力,不過度緊張也不輕忽身體的變化;更要定期追蹤,善待自己,保持身體健康。

(左圖:支架置放前,箭頭處可見右內頸動脈入口處狹窄)

(右圖:支架置放後,箭頭處可見右內頸動脈狹窄處已撐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