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月

淺談睡眠疾患

身心科 林月屏醫師

「已經好幾天沒有睡了,上班沒有辦法專心,心情起伏不定」

「從年輕的時候就很淺眠,最近幾年更嚴重」

「疫情後放無薪假,晚上都沒有辦法入睡」

  門診最常聽到的主述就是“睡不好”,根據統計有1/3-1/2的人有失眠的症狀,對於「失眠症」的診斷,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分類學和診斷工具DSM-5中有明確的指出,失眠的情形一週有三天以上持續且三個月以上的時間,儘管有足夠的機會睡眠,還是出現難以睡眠,詳細診斷內容如表一。  一般問診中,首先會先澄清睡眠的型態,幾點入睡幾點起床,入睡困難、睡眠中斷還是早醒,什麼時候開始有睡眠的問題,另外,是否有外界因素影響,譬如:環境轉換、急慢性壓力、飲食習慣或服用藥物等。有的人睡眠時間足夠,只是睡眠周期提前或是延後,像是有的長輩六七點就上床睡覺,凌晨兩三點醒來;有的人睡前使用3C產品導致入睡困難,早上又爬不起來,這樣的狀況會以睡眠衛教為主,譬如說健康均衡的飲食、白天適度運動、安靜的睡覺環境、避免午睡、避免睡前咖啡因、尼古丁及過多水分攝取。

表一: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失眠症」的診斷標準
A.主要的抱怨為不滿意睡眠的質或量,伴隨有以下一個 (或多個)症狀: 1.難以入睡(在兒童,這可能顯現若照顧者沒有在旁協助,就無法入睡) 2.維持睡眠困難,頻繁地醒來或醒來後難以再進入睡眠等特 點(在兒童,這可能顯現若沒有照顧者的協助,就難以再睡覺) 3.清晨很早醒來,無法再睡覺。
B.睡眠障礙症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教育、學業 、行為,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缺損。
C.每星期至少有3個晚上難以睡眠。
D.難以睡眠的情形至少3個月。
E.儘管有足夠的機會睡眠,還是出現難以睡眠。
F.失眠無法以不發生於另一睡醒障礙症的病(例如: 猝睡症與呼吸相關的睡眠障礙症、日夜節律障礙症、類睡症)做更好的解釋。
G.失眠無法歸因於某物質的生理效應(例如物質濫用藥物)所致。
H.共存的精神疾病和身體病況,無法適當地解釋失眠的主要抱怨。

  有一群個案每天都在擔心今天是否可以入睡,離睡眠時間越近,焦慮度越高,睡眠狀況越嚴重,伴隨身體化症狀像是頭痛、頭暈噁心感,進入治療後往往對藥物反應要求高,一兩天沒睡好就急於回診,一方面抱怨用藥一方面又怕被藥物控制,針對這類的個案特別需要睡眠認知行為治療,藉由睡眠日誌分辨出錯誤的觀念和行為,再合併行為治療改變錯誤睡眠認知,像是今天沒睡好不代表明天就會很糟糕、一兩天沒睡好是沒有關係的。

  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睡眠的改變常常是快要發病的指標,像是早醒常出現在憂鬱症的個案,有一部的憂鬱患者則是整日疲倦好像睡了一整天;睡眠需求減少則是常見在雙極性情感疾患,有的思覺失調症的個案則是受到幻聽妄想等精神症狀干擾,必需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避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其他和生理有關的睡眠疾病,需透過多項生理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PSG),監測睡眠過程中的腦波、鼻子與嘴巴之呼吸氣流、心電圖、肌電圖、打鼾指數、血氧飽和指數、睡眠呼吸中止指數、胸腹呼吸用力變化、肢體活動與睡覺的相關性,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呼吸相關的睡眠疾患,因為呼吸道阻塞導致夜眠中斷,有打鼾伴隨睡眠障礙的人可以考慮先做完整的多項生理睡眠檢查。

  大家最關心的是安眠藥是不是不好,是不是一輩子就必需依靠藥物才能睡?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不如好好的跟你的精神科醫師討論目前生活型態、對睡眠的要求或是產生的相關的症狀,有沒有非藥物可以協助的部分,如果需要藥物介入是否對藥物有完整的概念,有些個案明顯有憂鬱症或焦慮症,失眠僅是其中一個症狀表現,這樣的狀況常會以血清素為主線藥物,安眠藥為輔助藥物,然而有些個案僅挑安眠藥服用,治療許久也不見病情改善;有些個案則是症狀改善後自行停藥,面臨戒斷症狀,嚴重反彈性失眠,反而覺得自己被藥物控制。通常我們是從低劑量開始給與,依照狀況再調整;穩定一段時間或是壓力解除,可以慢慢減藥而不是突然停藥,建議您有任何的問題隨時和您的醫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