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三月

癌症的中醫預防之道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陳柏谷主治醫師、陳育嫻住院醫師

  綜觀歷史和不同文化對於惡性腫瘤的描述和認知,目前普遍認為引發癌症的可能原因包括精神抑鬱、飲食不當、環境因素、病毒感染、以及遺傳等多種因素。一般認為,若長期經歷情緒困擾、缺乏充足睡眠、飲食不良,或受其他身心損害,可能導致自然免疫力降低,增加細胞發生異常變化的風險,甚至可能攻擊正常細胞。在情況較輕時,可能導致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如過敏、蕁麻疹、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而在嚴重情況下,則可能發展為癌症。

  中醫醫學則強調癌症的發生,與人體的正氣虛損、受到所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的外邪、以及流行的疫痛邪毒,長期受侵害、積聚而成病。這些外邪與四季氣候相關,同時與天時、大氣、地理和周遭環境有密切聯繫,這一觀點與現代醫學中的癌症病因學存在相似之處。中醫經典《內經》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當身體保持充沛的正氣,就能抗拒病邪的侵害。

  以寒邪為例,寒邪有外寒和內寒之分,外寒是指氣候和環境的寒象,內寒則指因多種原因引起的臟腑陽氣虧虛、機體失於溫煦所形成的病理狀態。兩者都易導致人體正氣的耗損,與國外統計研究發現低體溫者免疫力較低的關係相符合, 西醫所使用的溫熱療法(Hyperthermia)亦是以溫度的提升,破壞癌細胞的增生。因此,避免生冷飲食、注意保暖至關重要。

  以燥邪為例,燥邪包含食用烤、炸、辣的食物,以及抽菸、熬夜、飲水量不足等行為,長期下來易導致人體黏膜組織乾燥、充血等發炎反應,出現血虛、陰虛的症狀,如:皮膚乾癢、便秘、發熱、煩躁、失眠等;而蛋白職經高溫燒烤會形成異環胺(Herterocyclicamine)化合物,屬第二級致癌物,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此,建議飲食上多攝取富含水分的蔬果,避免攝取烤、炸、辣的食物,不抽菸且維持充足的睡眠,可以有效降低罹癌的風險。

  以火邪為例,《內經》提到:「五志過極皆能化火」,所謂「五志」就是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種情緒,情緒和人體氣血的運行密切相關,長期易怒、過度興奮、思慮多或抑鬱、恐慌,心理壓力超出負荷,導致氣機紊亂、臟腑陰陽失調,出現煩躁、易怒、頭暈、失眠、口苦,或喘咳、口鼻出血等症,都屬於火的表現。國內外多數研究也顯示,情緒不佳、壓力大容易導致免疫力差、內分泌失調、影響腸胃健康,長期下來易增加罹癌的風險,因此學習控制情緒,避免長期憤怒、焦慮等情緒波動,可減少火邪對身體的不良影響。

  中醫強調在預防癌症的過程中,保持身體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平衡。透過整體性的觀點切入,了解外邪的本質與侵襲的路徑,根據本身體質給予醫藥調理和生活飲食建議,共同維護身心靈的健康、提高身體抵禦外邪的免疫力,以預防癌症的發生。

  另外,已經罹癌的病友別灰心。目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行的各項專案,可讓癌症患者在疾病治療期間可使用健保搭配中醫治療,發現腫瘤後若需要切除腫瘤,在手術當次住院期間,可會診中醫以減輕開刀術後疼痛(術後疼痛專案);術後若需要住院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也可在住院期間接受中醫的調理,減緩副作用的不適,例如:疲倦(癌因性疲憊),手腳麻、痛、脫皮、甲溝炎(手足症候群),或是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排便困難等狀況。門診治療方面,也有針對乳癌、肝癌、肺癌、大腸癌、胃癌、攝護腺癌、口腔癌提出「特定癌症患者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有較多的給付可以支應日漸上漲的中藥費用。讓我們中醫、西醫共同努力,協助患者順利完成療程,強化身體機能,降低復發或轉移的機率,找回健康、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