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七月

糖尿病足部潰傷的「照護」與「預防」

文/整型外科 吳琳雅傷口護理師

  糖尿病是全球殺手。依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21年最新數據統計,全球79億人口中就有高達5.37億的人口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病人終其一生發生足部潰瘍的機率約為25%,不只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也造成龐大經濟負擔,因此足部潰瘍傷口的照護問題,成為糖尿病病患不可忽視的一環。

  糖尿病病人血糖如果沒有控制好,將導致感覺神經敏感度下降,即便足部出現傷口也沒有痛覺,警覺性因此而降低。門診中時常遇到病患疏於照護傷口,而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的案例,例如以為使用草藥包紮傷口就能自行癒合,卻沒想到越發嚴重,傷口嚴重感染、壞死,甚至需要截肢才能保命。然而截肢對於病患來說是身心靈的一大衝擊,即便裝了義肢,很可能因為身心像改變、活動受限,而整個人變得抑鬱寡歡。

  「傷口好可怕,我該怎麼辦?」、「我的傷口都好不了,會不會截肢?」,這些都是門診中,糖尿病足部潰瘍病人最常提出的問題。面對糖尿病足部潰瘍,最根本的其實就是從預防及衛教開始做起。糖尿病病人需維持良好的血糖狀態,且留意日常生活中引起足部潰瘍的危險因子,例如避免光腳走路、過度修剪指甲、穿著不適合的鞋具、接觸過燙的熱水等。每日應檢視雙腳是否有新增傷口、避免菸酒,且亦患有高血壓、高血脂與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病患,都應定期追蹤,對於糖尿病足部潰瘍的預防,皆有正面效果。

【糖尿病足部潰瘍傷口照護案例分享】

  賴先生,54歲,診斷為第2型糖尿病多年,合併有高血壓及末期腎臟疾病規則洗腎治療,右足背因健走後出現小傷口,伴隨紅腫熱痛情形就醫。

  個案經診斷,其右足背因蜂窩性組織炎情形入院治療,經過整形外科陳主任控制感染及清創手術後,傷口乾淨進入生長階段。然而,個案在術後的癒合過程中仍需面臨許多挑戰,需克服害怕看到大面積傷口及肌腱暴露的情形,且因本身血糖控制不佳及長期洗腎因素,仍可能面臨需截肢的風險。

  身為傷口護理師,希望透過適當的照護策略及敷料幫助個案促進傷口癒合,也藉此宣導傷口及足部清潔的重要性。依照「TIME」的傷口照護準則 (表一) (註一) 評估個案傷口狀況,傷口組織可用紅、黃、黑三種顏色來代表其病理變化,紅色傷口代表乾淨且健康的肉芽組織;黃色傷口代表傷口有滲液出現,此時傷口會產生黃綠色膿液且帶有味道,可能是發炎或感染的現象;黑色傷口則代表傷口呈現壞死的情形。

  本案運用銀離子纖維抗菌敷料於傷口床上,不只能達到抗菌的效果,亦能吸收滲液,維持傷口濕潤平衡,促進肉芽組織生長,過度潮濕或過度乾燥皆會影響復原狀況,所以患有糖尿病的人都要特別留意才行。此外,營養也是照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手術復原期可多攝取高蛋白,例如:搭配個案喜歡的蒸蛋、牛肉、魚肉、高蛋白營養品,經由多管齊下的照護,最終傷口妥善癒合,個案也高興地表示:「如果沒有你們團隊的幫忙,我的腳早就保不住了!」。

  過程中我們應用了傷口床準備的照護原則「TIME」( 表一 )並擬定計畫( 表二 ),促進血液循環及確保清創術後的傷口穩定,運用現代傷口敷料並配合營養補充,成功改善病人生活品質,免於截肢風險,當然最重要的是後續的衛教指導,一旦發現足部傷口,應立即尋求專業的處置,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註一 : 「TIME」的傷口照護準則 :傷口床準備概念是由Dr.Schultz於 2002年提出,對於臨床上慢性且久未癒合的傷口,其病理變化的評估準則,分別由四個英文字母TIME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