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四月

認識先天性心臟病—心病也需對症下藥掌握五大照護原則

文/ 兒童心臟科 彭瀠萱 醫師 圖/蕭瑤

什麼是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先天性缺損,指的是心臟結構出現異常,改變了血流動力學,影響到心臟功能。輕微的像是心房或心室之間有一個小缺損,嚴重的可能心臟某個部分發育不良甚至沒發育,或是心臟和大血管之間的連接出了差錯。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大約是每一千個新生兒中有八個,其中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出生一個禮拜內會被診斷出來,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出生一個月後,肺部壓力開始下降了,才會被診斷出來。檢查方法包括胸部X光、心臟超音波、心電圖、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造影以及心導管等。

先天性心臟病有什麼症狀?

  先天性心臟病依據其異常的構造而有不同的症狀,大致上可分成兩大類。

第一類:有左至右的分流,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導致喘、呼吸費力、肝腫大、四肢水腫等心衰竭的症狀。

第二類:有右至左的分流,會使得充氧血和缺氧血混合,出現嘴唇發黑、四肢發紫等發紺現象。

  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危急性先天性心臟病,需要在出生之後,立即做處理,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臟病,可以先用藥物控制,等到孩童期體重足夠時,再做心導管或動手術。

  但若病兒心衰竭或發紺的情形太嚴重,以致影響其生長,就有可能要提早進行介入性治療。因此,在開刀前,如何照護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兒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需要爸媽和醫療團隊一起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

如何照護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兒?

掌握5大照護原則

按時服藥:依照醫師指示,按時定量服用藥物,勿自行增減劑量,也不要和牛奶或其他食物、藥物混合服用。

  • 毛地黃:可以增強心臟的收縮,要避光保存,若有噁心、嘔吐、心跳不規則等疑似中毒的現象,應立即就醫。
  • 利尿劑:可以降低心臟的負荷,要冷藏保存,服用後應注意是否有尿量減少、囟門凹陷等水分不足或倦怠、抽筋等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況。

分段餵食:餵食依照少量多餐、分段餵食的原則,過程中若呼吸越來越費力或嘴唇越來越黑,應立即停止餵奶。

先天性心臟病兒吸吮能力較差、易喘、易嗆到,選用圓洞的奶嘴,採用少量多餐、分段餵食的原則,餵食完拍背並予右側臥,可以加快胃排空,減少胃食道逆流。

注意生長:需特別注意生長及發育的狀況。先天性心臟病兒因熱量需求增加,再加上餵食困難,

可能會出現體重下降、生長遲緩的情形。此時,可參照醫師及營養師的建議,在飲食中添加中鏈脂肪酸或糖飴,來補充熱量。

避免感染: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不需要防止病兒哭泣,但若因哭泣而加重心衰竭或發紺的症狀,則應進行安撫。病童仍需適度運動,僅有少數症狀較嚴重者,需嚴格限制活動。另外,感染也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常規接受預防接種、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地方,可以降低被感染的機會。

預防蛀牙: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是感染心內膜炎的高危險群,細菌從牙齦進入血液後,容易附著在這些構造異常的地方。因此,平常應重視口腔衛生、預防牙齒發炎或蛀牙,進行牙科或其他侵入性治療前,需使用抗生素預防心內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