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七月

哪些肺癌病人適合免疫治療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胸腔腫瘤科 陳焜結 主任
肺癌診治研究中心 主治醫師

腫瘤免疫治療是指使用藥物協助活化免疫系統辨識並摧毀腫瘤細胞。近年來,免疫藥物治療的發展已經改變了整個肺癌治療的模式,讓肺癌的治療邁入另一個里程碑。其中在肺癌治療上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抑制PD-(L)1及CTLA-4等,運用最廣泛,療效最佳。

人類正常的免疫細胞能辨認出外來細胞或不正常細胞而將之消滅,但為避免誤擊正常細胞,在正常細胞上會有抑制免疫細胞的自我辨識訊號,如PD-L1,產生免疫煞車的效果。免疫檢查點就像一個檢查哨,能偵測到腫瘤細胞不正常的蛋白質,也就是腫瘤抗原,但腫瘤細胞運用各種修飾的方法以及啟動免疫煞車的方式,逃脫免疫細胞的追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抑制免疫細胞的煞車機制,重新讓免疫細胞辨識並摧毀癌細胞。

何時使用免疫治療?

  •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後線治療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首先被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後線治療,約有20%的病人有效,甚至有10-15%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存活期超過5年,這在以往晚期肺癌的治療是非常罕見的。臨床上發現若病人腫瘤組織上PD-L1的表現量越高,有效的機率越高。但對於有驅動基因突變的病人,如EGFR或ALK基因突變者,免疫治療的效果反而較差。

  •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

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治療時,若腫瘤組織PD-L1高表達時(>50%),單用免疫治療有效的比率近五成,整體存活率比傳統化學治療好很多。不過,若沒有抽菸的病患即使PD-L1高表達,單獨使用免疫治療,效果則未必比化學治療好。

若PD-L1低表達(<50%)或不表達(0%)時,免疫治療併用化學治療,其效果比化學治療好。

  •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後輔助性免疫治療

第三期的病人在接受標準的化療合併放射治療後,仍有將近八成的病患會在4年內復發,若在此標準治療後,追加使用一年Durvalumab(抑癌寧),可以降低復發比率約15%,整體存活率增加將近18個月。

  • 晚期小細胞肺癌

小細胞肺癌以往僅有化學治療可用,而且近20年來幾乎沒有新的治療進展。目前第一線合併使用免疫治療及化學治療,可以讓患者得到比化學治療更好的控制。

  • 第二期以前的非小細胞肺癌

首選治療仍是手術治療,術前或術後追加化學治療則可以降低復發的比率。至於術前或術後追加免疫治療是否能降低復發的比率,目前第三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雖然早期試驗的結果相當不錯,但目前仍不是標準的治療方式。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

任何治療都有其副作用,雖然免疫治療的整體副作用相較於化學治療小,但仍有少數嚴重副作用,使用時應隨時與醫師一起保持警覺。

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累、紅疹、腹瀉、輕微發燒等,免疫治療則可能造成身體各系統的發炎反應,如間質性肺炎、腸胃炎、肝炎、甲狀腺功能及各種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異常。病患在使用免疫治療時,應時時保持警戒,出現新的臨床症狀,一定要告知治療醫師。

而對於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器官移植的病患要使用免疫治療前應與原主治醫師詳細討論再行治療。

30
七月

COVID 19疫情下 ,肺癌病人的因應之道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核醫15樓胸腔內科病房 鄭哲融 主任
肺癌診治研究中心主治醫師

胸腔內科 鄭哲融 醫師

罹患COVID-19之臨床表現,主要包含:發燒、倦怠、乾咳、呼吸困難,約三分之一患者有呼吸急促的症狀。其他症狀包括:食慾差、肌肉痛、喉嚨痛、頭痛、腹瀉等,臨床表現與肺癌惡化或藥物副作用容易會搞混,因此接觸史和高風險族群就要事先告知臨床醫師。

因應COVID-19疫情的關係,癌症病人若罹患COVID-19約50%轉重症,會增加約10~20%死亡率,且癌症診斷初期死亡風險較高,因此這些族群更要接受疫苗的保護。

目前市面上的疫苗:包含mRNA疫苗(輝瑞/BNT疫苗、莫德納/Moderna疫苗)、完全不含活病毒和腺病毒載體疫苗(AstraZeneca/AZ疫苗),保護力約在打完第一劑約2~3週後出現,等接受完整兩劑注射,則更具有完整的保護力。

疫苗作用在癌症患者效果較弱,但仍有相當程度的保護力。對免疫治療患者,藥物可以增加免疫力,就疫苗而言,不會造成更多疫苗的後遺症。而肺癌病人對於施打疫苗後引發的血栓、及疫苗誘導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的疑慮,其實施打疫苗不會造成更多風險,反而本身既有的慢性疾病,或是癌症所造成的風險更高於接受COVID-19疫苗施打。

但在接種AZ疫苗後,如有出現以下症狀:呼吸急促、胸痛、下肢腫脹、持續腹痛、神經學症狀(如持續頭痛或複視)、注射部位以外的皮膚出現出血點,應該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此外,預備施打疫苗的患者,而且之後要開刀,建議疫苗注射於開刀部位的對側。因為施打疫苗後會有「暫時性」局部淋巴腫大,因此建議電腦斷層或正子掃描等腫瘤評估時程也盡量安排在施打後4~6週再檢查,以免誤當成腫瘤轉移。

而預備接種莫德納疫苗或BNT疫苗者,之後若要接種不活化疫苗(如肺炎鏈球菌疫苗)需間隔14天;AZ疫苗和其他活性減毒疫苗(如帶狀皰疹病毒疫苗)需間隔28天;其他疫苗則至少間隔14天。

不久前,盛傳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替代COVID-19疫苗,其實對肺癌病友們來說,是建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來避免嚴重的肺炎鏈球菌感染,而不是以此避免COVID-19感染。如果已經施打COVID-19疫苗者,建議在第二劑施打完後14天再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如果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者,可先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14天後再施打COVID-19疫苗。

30
七月

該做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嗎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胸腔腫瘤科 陳焜結 主任
肺癌診治研究中心 主治醫師

肺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原因的首位,在台灣也是癌症致死的第一名。肺癌高致死率的原因之一是肺癌很難早期發現。根據本院的統計第一期肺癌病患手術治療的5年存活率約95%,幾乎是可以被治癒的。但肺癌很難靠臨床症狀來早期發現。事實上,早期肺癌的病人幾乎都沒有症狀,而臨床上有症狀的病人卻多數是晚期的。因此,要降低肺癌死亡率,除了避免危險因子(如戒菸)之外,發展出能在肺癌早期階段就能篩檢出來的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以往曾用胸部X光檢查或痰液細胞學篩檢的方式,已被證實無法在肺癌可被治癒早期的階段診斷出肺癌。近年來,因為放射影像技術進展快速,篩檢早期肺癌的技術已不是問題。在抽菸高危險族群中,使用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在適當的處置下,至少可以降低20%肺癌造成的死亡。

哪些人該做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

在台灣,重度吸菸者或有肺癌家族病史者是罹患肺癌高風險族群,建議在50歲至80歲無症狀的民眾考慮做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至於,其他肺癌風險的危險因子包括慢性肺部病史,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可以與醫師討論進行篩檢。

肺結節是肺癌嗎?

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是非常敏感的檢查,良性或惡性的結節都會被偵測到。一般正常人接受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約有30%至50%會發現肺結節,但絕大部分並不是肺癌。專業醫師會根據結節大小、形狀、濃度性質及病患病史來做判斷,決定追蹤時程或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