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科】改變中重度異膚人生的新時代來臨

文/皮膚科 賴柏如 主任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為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疾病,雖然好發於嬰兒期或兒童期,但根據統計也有近8%的成人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

異位性皮膚炎如何診斷?目前並沒有單一的病症或者抽血檢查可以直接診斷,醫師必須根據病人整體臨床表現和病史做綜合判斷來下診斷。目前也觀察到病人或家族常常同時具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

為什麼會有異位性皮膚炎?引起的機轉相當複雜,包括基因易感性、過敏、免疫功能失調、周遭環境影響和皮膚屏障功能缺損等因素,需要一連串的作用後,才會引起。所以,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體質性」的疾病,並不是傳染性疾病,因此絕對不會「傳染」給其他人。

現今皮膚科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可依致病機轉分為三大主軸:(1)避免誘發因子:如避免過敏原刺激物,(2)修復皮膚屏障:勤擦乳液,(3)抗發炎藥物:主要以口服藥物、使用局部外用藥膏和光照方式治療。治療方式依個別症狀充分和醫師溝通,量身打造,才能有效治療。

若無病灶,單純只有皮膚乾燥的患者,只需給予保濕劑(乳霜),同時教導避免惡化因子;一般患者則給予第二線治療,若效果不佳再進階至第三線治療;若還是無法改善或是非常嚴重的病患,可能就要採取第四線治療。

然而,許多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對於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約只有26-52%療效),又因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皆對免疫系統進行全面性壓制,可能造成患者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提高,且長期使用口服免疫調節劑,須定期追蹤肝腎和血球數量,患者也需在療效與副作用間做取捨。

除了口服藥物,皮膚科還有個專屬的治療武器-紫外線光照治療,此種治療方式是用311~313nm波長的紫外光照射皮膚,達到免疫調節和消炎的效果。根據文獻統計,每週光照治療3次,經過12週治療,有高達68%的療效,且副作用並不常見,主要為皮膚變得較黑,但並不會增加皮膚癌的發生率,甚至在懷孕中的婦女也很安全,可長期治療。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若對上述的治療效果不佳,現在已有突破性的治療。美國FDA於2017年3月核准第一個用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杜避炎,Dupilumab),這是暌違16年問世、用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新藥。以杜避炎治療16周後,約2分之1病患患部面積和嚴重程度改善超過75%,可說是中重度異膚患者的新曙光。

此生物製劑於2019年底獲得健保署給付,成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只要符合條件,於傳統治療效果不佳後,經由事前申請,便可給付治療。這消息對於長期以來跟異膚奮戰的中重度病友來說,莫不為一大鼓舞,對於醫師來說,能有一個更有效且相對安全的治療方式,是再開心不過的事了。

除了杜避炎外,現在還有許多新藥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接下來的5-10年可說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美好年代,就如同這10年來乾癬的治療進展,必定給病人潔淨肌膚,擺脫疾病的糾纏,奪回人生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