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整合醫療科】中醫雷射針灸的應用與展望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游舜傑 住院醫師

本院中西整合醫療科於今年3月8日,舉辦了雷射針灸學術研討會,邀請歐洲激光學院院長-Dr. Michael Weber 至本院交流雷射針灸在歐洲的應用以及發展,Dr. Weber 同時也是 Witten Herdecke University 的客座教授,在當天的學術研討會上,他簡述了雷射針灸的發展歷史,及雷射針灸在臨床上的使用,還有雷射針灸在歐洲的發展、推廣、教學等。Dr. Weber在講座後,當場演練了如何透過特定穴道能量來診斷患者病情,且透過觀察,來決定雷射針灸的頻率選取,以及處治穴道的選取。透過雷射針灸的治療,患者身體不適的症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簡單來說,中醫透過基本的經絡、穴道理論,發展出一套成熟的治療原則,而雷射針灸的治療,就是架構在此一套基礎理論之上。透過雷射光刺激穴道,達到補瀉的效果,進一步調節人體氣機平衡,達到疾病的治療以及症狀的緩解。

醫療上使用的雷射主要可區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外科雷射,外科雷射屬於雷射等級四,提供2-50W能量,雷射會燒灼皮膚,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散射的雷射也會對眼睛和皮膚造成傷害,許多工業和科學用的雷射都屬於這一級。第二類則是雷射針灸所使用的低能量雷射治療,簡稱LLLT(Low Level Laser Therapy),又稱為生物能刺激雷射,或生理調節雷射,低能量雷射屬於雷射等級3B。雷射針灸所使用的低能量雷射治療的雷射光束是非常溫和,又有效的治療工具,只要1mW/λ =670nm 可釋放出3・10^15光子/秒。

雷射針灸是以低強度的雷射(功率低於500mW)透過雷射光能量刺激人體穴位,藉此利用雷射光束調整人體經絡以治療疾病。根據Dr. Reininger及Dr. Tiina Karu等人的研究,低強度雷射可以應用於穴位來改善經絡能量。組織和細胞會因吸收雷射的能量,改變細胞內粒線體的電子傳遞鍊路徑,使細胞可以製造出更多ATP,讓人體產生更多的能量,改善且促進細胞的代謝,透過特定穴位細胞能量的提升,影響人體經絡系統,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如有需相關資料可參考此網址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Tiina_Karu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3年公布傳統針灸具有超過100種有效的適應症。雷射針灸發展始於1970年代,至今已為補充替代療法之一。雷射針灸與傳統針灸有相同的使用規範。相較傳統針灸,雷射針灸具有非侵入性、無痛、安全、省時等優點,傳統針灸操作時,針刺部位局部或是全身,會有明顯的酸、麻、腫、脹、電、熱等感覺,仍有部分患者非常懼怕這種針刺的感覺,許多小朋友、身體虛弱的患者、容易暈針的患者都不適合傳統的針灸治療。

此外雷射針灸可以使用在一般針灸較少使用的穴位,像是缺盆穴,位在鎖骨上凹窩的中央,此穴具有寬胸利膈、止咳平喘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咳嗽、氣喘、扁桃腺炎、氣管炎、咽喉腫痛等問題,但是用針刺此穴道有相當的風險,若是不慎則可能導致患者氣胸。在一般針灸的臨床操作上甚少選用此穴道,但若使用雷射針灸,則不會有氣胸的風險。

此時雷射針灸的使用可以彌補這類空缺,讓更多的患者受惠於雷射針灸。至今未有發現研究報告雷射針灸的副作用或併發症。不過雷射針灸的安全性仍建立於正確的使用方式,某些臨床狀況需要醫師評估病情才能安心使用,如:懷孕前三個月、裝有心臟節律器、內分泌疾病、癌症等。

透過此次Dr.  Weber的分享與教學,讓我們看到雷射針灸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以及療效,未來也希望透過雷射針灸的使用,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