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上圖:免疫療法在各類癌症的運用已越來越廣泛
癌症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癌症免疫療法的問世為晚期癌症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曙光。過往無論是化學治療或是靶藥物的治療,經過一段時間後,腫瘤細胞仍會對藥物產生抗藥性,以致腫瘤再度生長,影響病人的治療成效,免疫療法可能成為治療的一線契機。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腫瘤內科吳銘芳主任表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通過阻斷腫瘤對免疫系統的抑制,喚醒自體免疫細胞,來殺死癌細胞。目前在台灣已取得藥證上市的有PD-1抑制劑的兩種藥物, PD-L1抑制劑的一種藥物。目前發表的第二線使用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較於歐洲紫杉醇化學治療於無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接受腫瘤免疫治療病患存活時間明顯延長而且治療副作用比化學治療少。然而腫瘤免疫治療有效的對象約在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有些仍依賴腫瘤PD-L1檢測結果,而且健保不給付。如何慎選對象仍是當今之課題。
51歲的病友張女士,6年前二月因為右中葉非小細胞肺癌第三期早期接受手術切除,以及術後的輔助化學治療和縱膈腔放射線治療。可是她的疾病於同年十二月即發生肋膜轉移,隨即接受了肋膜轉移腫瘤的手術切除, 以及另一線的化學治療。然而疾病持續進展,在手術後不到兩年半,陸續發生了縱膈腔及上腹部淋巴腺的多處轉移。醫療單位給予轉移部位的放射線治療以及切除了部分淋巴腺,和接續的幾線化學治療。在兩年前的三月,她左鎖骨上窩有著明顯的淋巴腺轉移,並且食道被周圍巨大轉移淋巴腺壓迫住了,造成了吞嚥困難,難以進食。
吳銘芳指出,由於患者的肺癌沒有EGFR或ALK的基因突變,沒有適當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而有效的化學治療藥物在此時也都用盡了,在過往這樣的病人的存活期是很難再有三個月的。經由檢測病人的腫瘤細胞PD-L1 的表達,發現是> 50%的高表達,因此建議她使用這幾年來新發展的腫瘤免疫治療-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她接受了兩個多月的注射,就發現頸部淋巴腺縮小了很多,而且吞嚥也順暢了,進食量增加了許多。如今她已將要完成兩年的治療了,而身上的腫瘤只剩少許的淋巴腺轉移和她和平共處,也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另外一位65歲的陳太太在兩年前三月,因為左側腎盂輸尿管癌接受腎臟及輸尿管全切除,術後也接受了輔助的化學治療,然而不到半年即肺部轉移。她後來陸續接受了幾線的化學治療,但是肺部及肋膜的轉移持續進展。她在去年6月開始接受腫瘤的免疫治療,疾病總算得到穩定的控制不再進展。
吳銘芳說,利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亅 的癌症免疫治療藥物, 從早年晚期黑色素瘤的研究,到肺癌、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頭頸癌、膀胱癌、腎臟癌、胃癌、肝癌都陸續拿到二、三線,甚至一線治療的適應症。
吳銘芳指出,與傳統化學治療相比較,免疫治療相關副作用比例明顯的降低,但是還是可能引起免疫系統對於正常組織的攻擊,在身體各個器官與組織出現發炎反應,而產生副作用,必須提高警覺。例如免疫媒介型的肺炎、肝炎、腸炎、皮膚炎、心包膜炎、內分泌功能低下等。一旦出現嚴重的症狀即需暫停免疫療法,使用類固醇,甚至免疫抑制劑,直至改善為止。
吳銘芳主任強調,近年隨著基因檢測的推廣,精準醫學逐漸成為癌症治療趨勢。如何找到合適每位病友的治療? 除了仰賴藥物的研發進展,醫病雙方的溝通跟互信十分重要,藉由醫病雙方溝通,找到合適治療時,病友能活得有生活品質,同時保有治療信心及尊嚴。
相關新聞報導:自由時報、YAHOO奇摩新聞、中時電子報、好醫師新聞網、聯合新聞網、台灣地方新聞網、民生好報、HiNet新聞、新浪新聞、台灣南華報、兩岸時報、網路社區報、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