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心臟亂跳可能是中風前兆

新聞報導 最新公告
圖:正常心跳與心房顫動於心電圖之差異。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全人口中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一位罹患心房顫動,隨著年齡增加,罹病率愈高。六十歲以上,每一百人就有四人,八十歲以上,每十人就有ㄧ人。因為心房顫動會導致臨床心臟衰竭及缺血性腦中風機率大增,所以在逐漸老化的未來社會是不可輕忽的重要醫療課題。

50歲張先生,沒有慢性病史,如糖尿病和高血壓。身體一向健康,2013年之前開始,時常有心悸、胸悶、氣促等症狀。經心臟科門診心電圖檢查顯示為陣發性心房顫動。經藥物治療後,心悸、氣促、胸悶等症狀改善,但後續追蹤心電圖檢查顯示已慢慢進展成持續性心房顫動。且自2017年始心悸、氣促、胸悶等症狀頻率增加,甚至運動時症狀會更加嚴重。經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因心房顫動導致心臟收縮功能退化,已有心臟衰竭的症狀。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蔡青峰醫師指出,在詳細的術前檢查後,於2019年11月,張先生接受3D心臟定位及經導管電燒術,實施肺靜脈電氣隔離術。住院三天後出院,心律不整不再發生,心悸、胸悶、氣促等症狀迅速的大幅改善。術後兩星期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心臟收縮功能大幅進步至正常功能,且心衰竭相關症狀已不再發生。近一年追蹤病人情況良好,未再有心律不整發生。電燒手術後不僅解決了多年的困擾,而且生活品質及身心健康型態大幅改善,對未來充滿信心。

什麼是心房顫動?

蔡青峰說,心房顫動是由於心臟的心房不正常的搏動所引起,屬於心律不整的一種。正常心跳時,心房規則的收縮,每分鐘約為60~100下;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不正常且不規則的跳快,可能非常快速,心房跳動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350~700次,稱之為”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有什麼症狀

心房顫動患者可以完全沒有症狀或輕微心悸,一般也會有氣促、胸悶、頭暈等症狀,嚴重甚至會心臟衰竭,休克或者昏厥。蔡青峰指出,心房顫動會有較高的腦中風風險(約8-10倍)。在台灣,一年約有八萬例的腦中風個案。這些腦中風患者中,大約每四至六人就有一人合併有心房顫動。每年有ㄧ萬三千位腦中風病例合併有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的治療與中風預防

根據之前的研究,心房顫動約會增加8-10倍腦中風的風險,且心房顫動導致的中風,預後很差且復發率高。因此,如何有效地的預防中風的發生,是處理心房顫動病人時最重要的課題。每個心房顫動病患的中風風險並不是完全一樣的,風險的高低取決於病患的年紀和是否有其它系統性疾患。

蔡青峰強調,心房顫動是中風及心臟衰竭的隱形殺手,雖然好發於老年人,相對年輕的患者要更積極治療。心房顫動可能無症狀,現在有許多穿戴裝置可輔助診斷。如有症狀可至心臟科門診檢查,心電圖檢查是準確的診斷工具。治療方面,除藥物治療外,目前3D心臟定位輔助導管電氣燒灼術已相當成熟,可減少用藥,大幅改善症狀及心臟功能。

台中一名50歲的張先生,過去沒有慢性病史,身體一向健康,2013年因時常有心悸、胸悶、氣促等症狀,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科求診檢查為陣發性心房顫動,雖然經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卻於2017年發現心臟收縮功能退化,已有心臟衰竭的情形,去年11月張先生接受3D心臟定位及經導管電燒術後,解決了多年來的困擾,生活品質提升,對未來充滿信心。

中山附醫心臟內科蔡青峰主任指出,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由於心臟的心房不正常的搏動所引起,屬於心律不整的一種,是中風及心臟衰竭的隱形殺手,除了藥物治療外,目前3D心臟定位輔助導管電氣燒灼術已相當成熟,可減少用藥,大幅改善症狀及心臟功能。

患者張先生表示發病時心臟就像打鼓一樣,咚咚咚地跳個不停,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呼籲民眾,千萬別把心律不整當成常態,一定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盡快處理,才不會讓病情越來越嚴重。

相關報導:正聲廣播大愛電視新聞南華報兩岸時報華人健康網17news民生好報ENN台灣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