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腸胃科】肝癌根治性治療另一選擇 射頻消融術(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文/肝膽腸胃科 陳宣怡 主治醫師

陳老太太已高齡76歲,雖然走路時需要柺杖幫助,但還可以偶爾幫忙顧店、帶孫子。因為慢性B型肝炎與肝硬化,一直規則門診追蹤與治療。一年多前,發現右肝一個2公分的肝腫瘤,決定積極接受治療。但是,本身有糖尿病及心衰竭等慢性病,接受手術與全身麻醉風險高,在多方考量下,決定接受經皮肝腫瘤射頻消融術治療。

在台灣罹患肝癌(正式名稱:肝細胞癌)的高危險群,包括B型肝炎帶原及C型肝炎感染者、慢性肝炎與家族中有人罹患肝癌者;此外,各種化學或天然致癌物,如黃麴毒素及酗酒導致的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也是致癌的危險因子。近年肝癌治療技術躍進,針對不同的癌症分期與病患身體狀況,有越來越多的治療選擇,且效果也越來越好。

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方法

原發性肝癌治療,一般可分為根治性與緩解性方式。根治性的治療,包括由外科醫師執行的肝腫瘤切除或肝臟移植手術,與肝膽內科或放射科醫師執行的經皮局部消除治療(ablation therapy)。經皮局部治療包括無水酒精注射(PEI)、射頻消融術(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RFA;即俗稱的「電燒」治療)、微波消融、冷凍消融及海扶刀等。緩解性的治療如:經動脈栓塞治療術、局部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等。

哪一種治療方法才是最好的選擇?其實因人而異。在選擇治療方式時,需要參考肝癌的大小、生長位置、腫瘤數目及患者的身體狀況,如肝功能好壞、是否有肝硬化、體能等,由肝膽專科醫師做完整的評估,制訂個人化的治療。

經皮局部消除治療的選擇?

在台灣,常見的經皮局部消除治療有無水酒精注射與射頻消融術。射頻消融術有兩種方法,包括無線(電)射頻消融術(RFA)和微波凝固療法(MCT)。RFA是利用高頻電流產生無線電波導入腫瘤組織,使分子震動、摩擦生熱而產生熱能,使腫瘤細胞的蛋白質凝結性壞死。相較於無水酒精注射,射頻消融術對於腫瘤定位與安全範圍更為準確。臨床治療時,依據肝腫瘤的位置與大小,可合併PEI、RFA治療,以擴大消融範圍,減少腫瘤殘存的機率。

經皮局部消除療效如何?

經皮局部消除治療效果,類似於肝局部切除手術(肝臟切除範圍較小),以治療小型肝癌來說,腫瘤完全壞死的有效性約90-100%,局部復發率為10%,局部復發原因有腫瘤旁有血管造成無法加熱完全而殘存,或治療前腫瘤已有影像無法偵測到的衛星小病灶,於追蹤時才逐漸發現等。因此,經皮局部消除治療對於小型肝癌的效果良好。但對較大型的肝癌,則療效降到50-80%,不如肝葉切除(肝臟切除範圍較大)。射頻消融術,腫瘤消除率初期與手術治療接近,治療後5年的復發率約80%,局部的復發率則較手術切除略高。

射頻消融術(RAF)的治療過程,恢復時間?

RAF治療前,患者必須先接受止痛藥及輕度麻醉,然後電燒探針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定位及指引下,經皮膚穿刺到腫瘤部位後加熱破壞腫瘤細胞。消融結束、移除探針後,患者需臥床休息約12小時,包含以沙袋加壓6小時,避免傷口出血。

此治療最大風險是在加熱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可能因熱傷及其他器官。可以施行人工腹水術,來保護腫瘤旁的器官,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此外,亦需注意與穿刺有關的風險,包括出血、穿孔、傷口發炎、感染等。一般而言,發生併發症的風險多在5%以下,且大多可治療與避免,真正引起嚴重併發症者很少見。

副作用包括輕微發燒與疼痛,約2-7天可緩解。此外,針對腫瘤周圍容易復發的區域,射頻消融時必須同時處理,腫瘤範圍越大,越會影響肝功能指數的暫時性上升,通常約1-2週可恢復,並不會因此影響未來的肝功能。在治療後2-4週,必須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或磁振造影來判斷是否消融完全,並評估治療效果,以決定後續的治療與追蹤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