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口腔顎面外科 彭芷瑜 主任
口腔癌發生於口腔顏面部,時常造成患者飲食、語言困難及顏面外觀的畸型,嚴重的病例甚至導致死亡。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民國87年,口腔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5.23%,口腔惡性腫瘤死亡人數佔全部死亡人數的3.99%,但是三年後,民國90年死亡人數就上升到4.73%。民國99年死亡人數持續攀升到5.8%。根據國衛院的研究,口腔癌是目前國人男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上升最快的癌症,其發生率於近5年來約增加2成,一年新增3400人罹患口腔癌。更另人怵目驚心的是,口腔癌的死亡率在男性以中、壯人口的增加最為明顯,甚至25-44歲的死亡率已經超過肺癌,僅次於肝癌;口腔癌年輕化的趨勢,對家庭和社會影響更不容忽視。
有很多因素可能與引發口腔癌有關,其中重要的是嚼食檳榔的習慣,根據國健署的調查,台灣地區88%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若從地域性分析,台灣男性口腔癌的發生率已由過去集中於中、南部台灣少數幾個鄉鎮,逐步擴大至全國,其中又以20-24歲的年輕族群成長幅度最大,而絕大部分都與吃檳榔的習慣有直接關係。除檳榔外,菸酒亦與口腔癌有密切的關係;在1992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綜合了各國的研究報告而宣佈「吸煙與嚼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其他如口腔衛生不佳,長期溫度或化學物質的刺激,歪斜的、尖銳蛀牙的牙齒或不適合的假牙,對舌頭、齒齦及其他口腔黏膜造成慢性的傷害,也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以後產生癌症。
口腔癌的治療目標,不外乎就是希望治癒疾病;另外,恢復病人的口腔功能,並重建外觀也是治療的重點。一般治療過程,在治療之初會有一個完整的討論,大多數由口腔顎面外科醫師、耳鼻喉科醫師、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整型外科、病理科、影像醫學科等等,先仔細通盤了解疾病的嚴重程度,然後共同擬定一個最佳的治療計畫,與病人及家屬說明溝通之後,再施以治療。治療之後應該定期的追蹤並給予患者復健,盡量減少治療帶來的後遺症與副作用。口腔癌的治療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重要的步驟,大多數包含以下三點,第一、將病灶徹底切除,第二、要做頸部淋巴廓清手術,第三點則是重建,以恢復患者口腔功能與外型。依期數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手術方式:
- 原位癌:只做病變處切除。
- 第一期:只做病變處切除,視病情需要,加做上頸部淋巴結切除。
- 第二期:病變處切除及上頸部淋巴切除。
- 第三期:廣泛病變處切除及頸部廓清術。可能包括臉部皮膚,或部分上、下顎骨,並做必要的重建。
- 第四期:大範圍切除病變處及頸部廓清術,可能包括臉部皮膚,或部分上、下顎骨,並做必要的重建。
口腔癌經過手術之後,口腔功能的重建與復健相當重要,但仍有許多問題無法解決,例如牙齒與咀嚼功能的重建,往往因為手術後疤痕攣縮或黏膜下纖維化而張口困難,造成假牙製作的困難,至今仍是無解的難題。還有顏面外觀的損傷,即使經過多次整形手術,還是存有美觀上的缺陷。綜觀這些治療上的困境,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有機會盡量犧牲最少的組織和機能,並且治癒疾病。定期的口腔健康檢查,不僅能夠保養牙齒的健康,也能夠檢查口腔黏膜的狀況,尤其是曾經有抽菸、吃檳榔習慣的高危險群,更應接受口腔癌篩檢與定期的口腔檢查。
圖一 口腔癌術前
圖二 口腔癌術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