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好醫師專訪】2019中山好醫師 第三名 潘志祥 醫師

急診醫學部│中山好醫師│潘志祥主任

急診醫師不只是知道全力搶救病人

更該知道何時必須放手

文‧醫療部

我是中山附醫急診醫學部主任─潘志祥,從醫已經20幾個年頭了,憶起當年高中時期,因為同學的父親來台灣之後卻突然中風住院,我陪伴他到醫院探病,看到他的父親在病房鬧情緒,同學不知所措而掉下淚來,我實在非常想幫忙但又無能為力,只能期盼著醫師來處理並能好好說明病況。那時的我,便在內心決定未來想當名醫師,和家屬保持良好的醫病溝通,並給予病人完整的治療計畫。
而後,選擇急診科是感受到家屬在面對突發疾病或是意外時,更容易緊張失措,這時需要立即的醫病溝通以迅速化解家屬和病人的焦慮,所以當我能在短時間內和病人及家屬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並減少病人及家屬的焦慮時,我就越覺得有成就感!所以急診對我來說是最適合的科別,也符合當初我當醫師的初衷。

在目前的急診環境之下,基本設定就是極盡所能使用各種醫療技術救活病人,所以電擊、心臟按壓、插管樣樣來。這符合可以救人活命,是多數人在面對急難狀況下最期盼的結果,但也往往讓人生不如死。我從幾十載的經驗所得,病人最害怕的其實不是死亡,而是不得好死。所以急診醫師不只是應該知道何時該全力搶救病人,也該知道何時必須放手。

從醫以來印象最令我深刻的一個癌末病人,之前皆在別家醫院治療,因為呼吸困難、小便量變少,而被救護車送來本院,經過前一班急診醫師的處理後交班給我,而後我去巡視病人,發現三個背影站在病人旁邊,那時是寒冬季節,心裡想說他們不回去一定是很關心病人,就走過去向他們解釋病情,得知是病人的女兒。女兒表示病爸爸已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這回因爸爸呼吸困難,他們不知如何處理,只好叫救護車送來急診。和女兒溝通了解後,以病人生前表示要善终、不要插尿管、也不要打點滴來處理,我跟女兒說這次就聽爸爸的,他的人生讓他自己做主。於是我們決定拔掉所有的管路、聯絡安寧團隊、入住病房,並請家屬多陪伴。隔天我到病房訪視,一推開門看到家人皆在床邊陪伴著,非常溫馨!女兒跟我說父親昨晚睡得很安穩,從來沒有看他睡得這麼舒適。並且謝謝我為父親爸所作的一切。我深深受到這一家人溫暖而感動哽咽地回答:「這就是父親所需要的,不是嗎?」我也沒做什麼,只是拔掉他身上所有的管路。過了三天,當我在急診值班,女兒前來告訴我父親安詳的離開了,親人們都在身旁,大家都沒有遺憾。

這就是所謂的善终!讓病人有尊嚴地離開,也讓家屬沒有遺憾地繼續活下去。家屬親筆寫了一封信向我表達謝意,而我也帶著家屬的祝福,繼續以我的初衷幫助更多的病人和家屬。在這些經驗裡讓我明白,習得一身的醫療能力不是只有救到底,原來拔除管路也可以幫助病人。
但身為急診科醫師,更常經歷到的狀況便是與時間賽跑。在合理的情況下,急診就醫是有「要件」之說。針對這些要件含有「黃金時間(期)」的重要概念,也就是說,這些疾病或症狀必須具有「急性(Acute)」,而非「嚴重度(Severity)」,以癌症、腦中風為例—癌症很嚴重,但是絕大多數是不會馬上致命,腦中風錯過黃金期,就有可能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如半身不遂等。
若真要使用急診,一定得先經過「檢傷分類」。透過檢傷分類,才能依病情的危急度決定看診次序,以利優先搶救必須緊急看診的病患,而不是採先到先看。
「檢傷Triage」,其原為挑選、選擇、分類之意。新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可依成人和兒童先行分類,然後注意是否為外傷,再根據呼吸窘迫度、血行動力、意識程度、體溫、疼痛嚴重度、受傷機轉等6種條件分級判定。民眾至急診室掛號前,會由護理人員先詢問您相關病史,並測量血壓、脈搏、體溫、呼吸(又稱做生命徵象)…,此過程即為急診檢傷分類,其目的在於依病患的嚴重程度來決定治療優先順序。此外,也要記得帶健保卡,透過健保醫療諮詢雲端查詢系統,醫師可以很快地了解病人的疾病史、用藥史,甚至相關的檢查等。若平時有在服藥、保健食品等,也請一併帶過來。
這些急診就醫資訊看似簡單明瞭,但在急迫的情況下,家屬容易衝破理智線,情急下特別會發生口角衝突,家屬或是醫護人員在急診室外的等待區受傷,都不是誰樂見的,因此透過實際面對面的醫病解說之外,也藉由本次專訪將資訊再一次傳遞給大家,從理解到互相體諒來達到醫療環境的和諧。尊重專業,按輕重緩急決定急診順序,才能將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