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科】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甲狀腺亢進治療

文/內分泌科 羅仕昌 主治醫師

 甲狀腺亢進是相當常見的內分泌異常,根據台灣健保署的就醫資料統計,甲狀腺亢進的發生率約每1000人就有1人發病,其中以女性為主,女性與男性的比率約為3:1。

甲狀腺亢進在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發生,但以30-50歲為好發年紀。甲狀腺亢進的致病原因相當多,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其中以自體免疫所造成的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為最常見的原因。

甲狀腺賀爾蒙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組織,功能亢進時會增加組織的產熱和基礎代謝率,所以常出現體重減輕、怕熱、心悸、手抖等症狀,甚至容易產生焦慮和緊張等情緒波動。

甲狀腺亢進的症狀與血液中甲狀腺素的濃度沒有很強的相關性,而與年齡呈負相關(年輕患者的症狀較為明顯)。老年患者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反而以虛弱、心房顫動表現,因而容易有延遲診斷的問題。除了上述的臨床表現,葛瑞夫茲氏病常合併有雙側的甲狀腺腫和凸眼的眼病變,偶爾會發現脛前黏液水腫或杵狀指等表現。

診斷

甲狀腺功能的評估可透過血液檢查TSH、Free T4濃度而確認。Free T4為血液中游離的甲狀腺素;而TSH為腦下垂體分泌的賀爾蒙,負責調控甲狀腺的分泌。在甲狀腺亢進的情況下,這兩者為負相關(意即Free T4上升,但TSH受到抑制)。TSH的變化較Free T4來得敏感,只要Free T4稍微增加時,TSH就會被壓抑,典型的甲狀腺亢進可發現相當低的TSH數值(< 0.01 mU/L或測不到的程度)。

葛瑞夫茲氏病佔所有甲狀腺亢進患者的75%,由於是因自體免疫抗體所造成,因此可透過檢查血中抗體指數確定,其診斷的敏感度和特異性高達99%。其餘較少見的致病原因,則需配合放射性甲狀腺掃描來進行鑑別診斷。

治療

目前甲狀腺亢進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三種:藥物治療、放射碘治療、以及手術切除甲狀腺。三種方式各有優缺點,可與醫師討論後,選擇對患者最合適的治療。

  •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為國人最常用的治療方式,藥物主要的作用為抑制甲狀腺素的製造,且可能有降低自體免疫抗體的效果,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大約需要4-8周;治療12-18個月後停藥,50%的患者可達到疾病緩解而不需長期用藥。

服用抗甲狀腺藥物約有5%患者會出現輕微過敏反應,通常搭配抗組織胺藥物即可改善;少見的嚴重副作用為白血球降低,造成嚴重免疫力低下的情況;其他嚴重副作用,包括猛爆性肝炎,膽汁淤積。

  • 放射碘治療:

碘為甲狀腺素製造的原料,透過帶有放射性的碘131,可迅速被甲狀腺吸收並濃縮,破壞DNA使甲狀腺細胞死亡,其釋放出來的貝他射線活性半徑約2mm,因此不會造成其他組織的輻射危害。

經過治療後1-6個月,大部分患者的甲狀腺功能會逐漸降低,僅15-20%的患者約兩年後,甚至變為甲狀腺功能低下,而需要甲狀腺素的補充。

  • 手術切除:

手術切除是治療甲狀腺亢進快速見效的方式,適合針對藥物嚴重過敏、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或因甲狀腺腫影響美觀的患者。但甲狀腺亢進患者在麻醉及手術治療時,有可能誘發甲狀腺風暴,因此在手術前需以藥物先控制甲狀腺功能。

甲狀腺手術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包括副甲狀腺功能低下(通常為暫時性)、喉返神經麻痺所造成聲音沙啞、出血。一般手術順利良好之下,造成併發症的風險低於1%。

內分泌科

羅仕昌 主治醫師

學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內科住院醫師

內科總醫師

內分泌科研究醫師

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專長

糖尿病

甲狀腺疾病

腦下垂體及腎上腺疾患

門診表(大慶院區)
 
早上      
下午        

 

門診表(中興院區)
 
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