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憲華 主治醫師
文‧醫療部
莫忘初衷
助人為快樂之本
有人說,一位外科醫師要花十五年才能成熟:五年學習開刀,五年學習什麼時候開最好,還要再五年的磨練才知道何時不要開。30~40年前的外科可說是醫學生榜首科系,而今的外科淪為五大皆空之一,好不容易媳婦熬成婆的主治醫師,卻面臨沒有新人接班、得親自值班,醫療霧霾壟罩著當今外科系!
怎麼克服外科醫療的壓力大、人手少、埋頭救人還擔心吃官司的沉重?本院手外科、也是成人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廖憲華醫師說「莫忘初衷」。
父親是藥商,醫療行業從小耳濡目染。自幼就喜歡動手修理東西,也樂意幫助別人,助人讓他感受到快樂;所以廖憲華選擇當一名醫師,能夠從中獲得幫助他人的成就感、能夠實現兒時理想的職業,是他最棒的人生抉擇。
多與人接觸
善用溝通拉近距離
外科醫師給人一貫的感覺往往是充滿自信、冷靜、急躁,有距離感。但在廖憲華身上卻沒有絲毫距離,親切、總面帶微笑、溫和的個性真的很不像外科人。
尤其在醫療日新月異、科技貫穿核心的時代,疾病的診斷可以更客觀的以儀器檢查確立,病歷書寫、醫療影像等作業皆已全面資訊化,醫師在與病人與家屬之間的交談溝通時間卻相對縮短。
廖憲華自我督促也同時鼓勵現今的醫學生,治療過程中把病人當作朋友,了解病人需求,如此在醫療決策時可以多站在病人的角度設想。保持與人的交流,學習溝通技巧,提升醫病關係,也絕對是精進醫術的不二法門。
921的震撼
921的感動
台灣手外科醫師的養成,得先經歷過一般外科、整形外科、或骨科五到六年的訓練,獲取專科醫師資格;再經由考試,才能得到手外科學會的認證。廖憲華從醫邁入第26年,也曾猶豫過手外科之路該怎麼走下去,但每逢低潮時,看見歲末桌上那一盒水果禮盒,就再次給他滿滿的力量繼續前進。
18年前的921天搖地動後,住在16樓的廖憲華深知出事了,安頓了家人後,立刻趕往醫院。急診室滿滿都是人,身為一名外科醫師,數不盡的外傷刀等著他…
一對年輕夫妻及孩子,從瓦礫中被救出來,妻子的傷勢最重,急性腎衰竭且壓迫多時的雙腿面臨截肢,廖憲華不忍心鋸掉她的雙腿,歷經數月的洗腎、傷口清創修補治療,終於保住了雙腿。雖然康復後走路仍有些微後遺症,但能自行開車。
這家人18年來不間斷的,每年帶著一盒水果禮盒謝謝廖憲華的治療之恩,但廖憲華說:「應該是我要感謝他們,時時提醒我,莫忘從醫的初衷」。
病患的重生、病患的一句謝謝,對醫師而言是能脫下壓力,揮去霧霾提起精神、邁開步伐往前走的力量。
問題傷口治療
結合團隊、仔細衛教
除了手外科,廖憲華也專精問題傷口的治療,問題傷口常見於糖尿病足、周邊血管問題的病患,尤其老人家;在傷口初期因為沒有受到適當的照護,導致就醫時已經惡化,甚至面臨截肢。
因為多數病患有糖尿病或周邊血管問題,廖憲華會協同本院內分泌科、心臟內、外科,以及感染科等醫療團隊共同為病患做適當的治療;對於問題傷口,廖憲華不只提供外科的清創治療,總是很仔細的衛教、解說療程。
因為老人家就醫資訊不足,在家中沒有妥善的照顧傷口、以及控制血糖,造成傷口癒合慢、甚至敗血症。如果能了解傷口癒合的過程與影響癒合的原因,改變就會容易的多,因此廖憲華更是不厭其煩的一遍遍的解說。
疼惜病人
珍惜從醫的日子
以手外科來說,最常面對勞工朋友發生工安意外,造成的手部斷裂。手外科的手術不同其他外科是預期安排手術時間,常是半夜時間、緊急的,勞工朋友辛苦勞力地工作,斷了手如同塌了天,廖憲華感同身受,夜半再累都會趕到醫院手術。
舉凡從肩膀到手指的骨骼、關節、韌帶、肌肉、肌腱、動靜脈血管、神經,都是屬於手外科的範圍。爭取搶救時間,為了多保住手部的功能,以期病患盡早返回職場。
不管是面對手外科的精細的顯微手術,耗時又耗精力、或是問題傷口治療過程的反覆又難纏,都因為一顆疼惜病人的心不變,讓廖憲華的從醫之路走來更加珍惜。
廖憲華醫師及成人外科加護病房醫療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