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內科】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BRS(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冠心症患者的新福音

文/心臟內科 蕭文智 醫師

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過量攝入高脂食物,再加上台灣已逐步邁入高齡化社會,心臟血管疾病已成為台灣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號殺手。依據102年衛生福利部統計,平均每小時就有兩個人因為心血管疾病而死亡。隨著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以及生物科技的發展,如今針對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治療有越來越多選擇。

回溯過去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的發展史。從1977年開始實施第一例的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到1986年開始置入裸金屬支架BMS (bare metal stent) ,可將血管再狹窄比例由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的40-50%降至20-30%左右。而後塗藥支架DES(Drug eluting stent)的問世更進一步降低了TLR(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的比例。然而相對於BMS,第一代的DES有較高的VLST(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 rate),而後第二代塗藥支架DES的使用則降低了VLST的比例。

然而不管是BMS或是DES,都有其無法克服的缺點。首先,一旦血管發生再狹窄,甚至需要手術時,金屬支架將會影響繞道手術的選擇與進行。另外金屬支架也會造成血管的彈性喪失。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BRS(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為目前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新的發展方式。相較於傳統金屬材質,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使用可分解的聚乳酸類生物材料(PLA),而這類材質早已被廣泛運用在手術縫線或是骨科螺絲等醫療產品上。置入後的模架可讓動脈管徑大小定型。模架支撐力可至少維持6到9個月,維持血管暢通,2-3年內逐漸被人體自然吸收分解,代謝成水跟二氧化碳。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也塗覆抗增生藥物Everolimus,會由生物吸收塗層中釋出,減少再狹窄的機率。另外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被完全分解後會在動脈內留下微小的白金標記,以便日後若需手術介入治療時可以提供醫師對於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位置的判斷。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與傳統金屬材質支架最大的不同在於,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被人體吸收之後可以保持冠狀動脈原本的形狀與彈性,幫助血管內皮細胞分泌一氧化氮,使血管恢復正常的收縮與動態功能,並且降低血管發炎的情形。此外研究發現,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的植入在後期有冠狀動脈管腔截面積增加以及斑塊退化的現象,顯示冠狀動脈的重塑獲得正向的效益,這些都是傳統金屬支架無法達到的效果。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在使用上並沒有年齡的限制,然而現階段一般認為血管較彎曲、血管分支較多、或是嚴重鈣化的冠狀動脈並不建議使用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不過隨著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被漸漸廣泛應用於心導管介入性治療,也陸續有一些將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應用於較複雜冠狀動脈構造的案例分享。

目前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在台灣健保並不給付,患者若要使用須全額自費,而價格也比塗藥支架來的高。全吸收式式生物血管模架為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開啟了一個新的里程碑,然而對於心臟血管疾病而言,最好的方式還是從飲食及生活習慣開始,避免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產生,戒菸,才是遠離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根本之道。

刊登於中山醫訊1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