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感染科】面對腸病毒,我們該知道什麼?

中山附醫 小兒感染科  潘蕙嫻 主治醫師

2016年3月,疾管署及各大新聞媒體不斷的提醒民眾,注意腸病毒71 型爆發大流行,腸病毒71型在台灣大約每3至4年會大流行一次,最近的兩次大流行分別在2008年及2012年,根據這樣的循環在去年提出預警。根據統計,2016年總共有21例重症個案,其中20例腸病毒71型,1例死亡。雖然沒有爆發大流行的嚴重疫情,但3歲以下的兒童是缺乏抗體之高危險群,因此,腸病毒防治仍是今年夏季最需要關心的議題。

腸病毒是什麼?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超過九十種血清型,廣泛分布於全球,且持續性的存在於人類之中,人類是已知的唯一宿主及感染源。一般來說,感染某一型腸病毒之後,對該種特定病毒之免疫力(抗體)可持續數十年之久,但對未曾感染過的病毒型別,還是有感染發病機會,所以可能一再地感染。

臨床表現

腸病毒是一種在腸道生長的病毒,但鮮少造成腸道症狀。其臨床表現非常多樣化,有些人感染了卻沒什麼症狀、有些人只有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大人的表現常常如此,便常不自覺的傳染給孩子。較常見特徵,包括咽峽炎、手足口病、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咽峽炎是在口腔深處咽峽部位出現小水泡,然後轉變成小潰瘍;通常合併高燒約3~5天,發燒時可能會怕冷、發抖,不燒的時候精神活力還不錯。潰瘍厲害時,口腔前面包括舌頭、硬顎也會有,癒合需要5~7天;口腔潰瘍期間建議吃軟軟涼涼的食物,包括布丁、冰淇淋、優酪乳、豆花、果汁等。如完全無法進食,則建議打點滴補充體液。

除了高燒及口腔潰瘍,還有手足口病,就是在四肢甚至屁股會有紅疹或水泡。四肢的紅疹或水泡多分布在手掌、腳掌,膝蓋或手腕;有些型別的腸病毒甚至造成全身性的紅疹或指甲脫落。這些疹子或水泡通常不痛不癢,5~7天後自行消退。

腸病毒引起的無菌性腦膜炎,會發燒、頭痛、脖子僵硬;腦炎則是發燒之外,可能有嗜睡、反應遲鈍、煩躁不安等症狀,遇到以上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令人聞之色變的71型腸病毒除了咽峽炎或手足口病的表現外,有些人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侵犯中樞神經系統,以腦幹為主。腦幹是人的生命中樞,因此可能在短時間內病情迅速惡化而來不及救治。所以,腸病毒發病後的7日內,要密切觀察病童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的前兆:

(1) 嗜睡、意識不清
(2) 持續嘔吐
(3) 肌躍型抽搐(類似驚嚇的全身性肢體抽動)
(4) 在沒發燒或哭鬧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有以上症狀應儘快就醫,尤其年紀愈小的幼童,重症比例越高、死亡率也越高。

潛伏期和傳染方式

腸病毒的潛伏期為2~10天,平均約3~5天。發病的前幾天即可從喉嚨和糞便發現到病毒,並且具有傳染力,通常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口鼻分泌物的病毒可持續存在 1~2週;而腸道的病毒可持續存在8~12週。

傳染途徑主要由腸胃道(病人的口水、糞便、汙染的食物)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也可經由接觸水泡而傳染。沒有症狀的患者也可能傳播病毒,所以防治極為不易。

治療及預防

腸病毒的治療目前無特效藥,多數採症狀治療的支持性療法,絕大多數患者會自行痊癒;重症患者會給予免疫球蛋白。對於家中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因為其所接受的病毒量通常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腸病毒預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時時正確洗手』,可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腸病毒沒有脂質外殼,所以親脂性消毒劑如酒精、一般清潔液、乾洗手液對腸病毒沒用;除了肥皂洗手,環境的清潔消毒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此外,以下幾點也務必確實做到

(1) 流行期間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2)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3)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總而言之,腸病毒重症雖然可怕,只要多注意!減少感染機會;多觀察!提早發現重症的前兆,仍可以有效地減少重症的發生。

潘蕙嫻 主治醫師 學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

中山附醫 兒科部 住院醫師、總醫師

中山附醫 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研究醫師

台中榮總 小兒感染科研究醫師

門診時刻表
 V  V V
 V
專長:
小兒感染(發燒及不明熱、肺炎、中耳炎、鼻竇炎、骨關節感染)
小兒過敏氣喘及免疫風濕疾病
一般疫苗、特殊疫苗接種
一般兒科、兒童健康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