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認識腦下垂體腫瘤

文/神經外科 張正修 主任

一位65歲男性,因突然頭痛、暈眩外加嘔吐,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下垂體腫瘤(圖ㄧ),經討論後,先採取內視鏡經蝶竇移除腫瘤手術。

圖ㄧ

腦下垂體位於蝶鞍,相當於頭的正中央,是很小的腺體、人體控制荷爾蒙的主宰。簡單分為前後二葉,前葉可分泌:(1)生長素;(2)促腎上腺皮質激素;(3)促甲狀腺激素;(4)催乳素;(5)濾泡刺激素;(6)黃體生成激素。而後葉分泌二種激素:(1)抗利尿激素;(2)催產素。腦下垂體腺瘤,是指發生在腦下垂體的所有腫瘤,原因不明,好發20至40歲成人居多。

若腫瘤壓迫周圍組織或激素分泌異常,則會出現頭痛、視覺障礙及內分泌功能障礙等臨床症狀。最常見之內分泌功能障礙有下列幾種:(1)生長激素分泌過多:若發生於青春期前則造成巨人症,若發生於青春期後則造成肢端肥大症;(2)泌乳激素分泌過多:造成女性無月經、月經不規則或乳漏;而男性則可能性慾減弱或男性女乳症;(3)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多:造成庫欣氏症候群,出現臉部、頸肩和腹部異常肥胖;(4)促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造成甲狀腺功能過盛,出現情緒容易緊張、睡不著、心悸及手部震顫等現象。此患者經由手術後症狀獲得明顯改善。部分包住重要血管的腫瘤,專案申請腦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治療後長期追蹤,無腫瘤復發現象。

腦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stereotatic radiosurgery, SRS)是利用聚焦原理,以頭架固定頭部,針對腦部病灶進行治療(圖二),健保適應症以腦內深層或位於功能區病灶直徑小於3公分或容積20立方公分以下為主。治療期間,通常住院1-3天,出院後即可恢復日常生活及原本工作。藉著精準的立體定位系統,使不同方向來的高能量放射線精確的集中於顱內病灶,以發揮定點、聚焦的治療效果。治療時它如同一把無形的手術刀,但沒有傷口、不流血、也少有感染的機會,此外更沒有全身麻醉及開腦手術本身的危險性。

圖二

若與傳統體外放射治療相較,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的特點在於「小範圍、單次、高劑量」照射,且較能避免周邊正常腦組織受到不必要的照射。腦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在腦瘤治療上運用於腦下垂體瘤、聽神經瘤、顱咽管瘤、腦膜瘤、松果體瘤、顱骨底脊索瘤、顱骨底軟骨肉瘤、神經膠質瘤、轉移性腦瘤等;而功能性疾病則包括治療疼痛、行為障礙等。

本院引進新型螺旋刀及亞瑟刀,為直線加速器可加裝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配件,進行腦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儀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在近幾年已成為臨床治療顱內腫瘤的熱門焦點,屬較不具侵襲性的治療方法。

此案是融合微創內視鏡手術及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經由神經外科及放射腫瘤科及影像科等跨團隊合作,達到安全、有效、無復發之有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