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好醫師專訪】醫病關係如朋友 加護病房的支柱


主治醫師 王耀東

文‧醫療部

認識王耀東醫師已有超過五年的時間,從在醫院工作的點頭之交,到歷經自己高齡96歲祖母罹患肺腺癌尋求醫療的這一路,不管在工作業務或是私人事務上,他總是給我很親切又專業的態度,猶如自己家中大哥的那份安全感。

在本院中山醫訊106年11月號(第52卷第11期)裡讀到一位母親的感謝信函,雖然用著簡單的信紙、生疏的筆跡,描寫著對王耀東醫師真摯的感恩,那短短的幾個字,深刻又令人感動…這是我認識的王耀東醫師,今天將他介紹給大家。

自幼行醫夢想,胸腔內科及重症加護領域

王耀東,胸腔內科專科醫師,目前擔任本院成人內科第一加護病房專責醫師、加護病房主任,自幼懷抱著行醫的夢想而努力,20年前從中國醫藥學院畢業。在實習醫師期間,有感於內科醫師的職業生涯較外科長遠,內科醫療的範圍可以醫治更多疾病,符合自己的從醫理想。

更有鑑於當時的胸腔內科醫療,除了超音波、內視鏡檢查、肺癌發生率逐年提高,癌症治療的發展、還有胸腔重症加護醫療體系,也受到當時的老師及學長的啟蒙,令初生之犢的他毅然踏入胸腔內科領域。

從住院醫師期間,就對胸腔重症醫療特別感興趣,喜歡去研究使用呼吸器病人的治療特點,尤其民國89年當時行政院衛生署執行「呼吸器依賴患者整合性照護前瞻性」試辦計畫,為有效利用加護病房資源,發展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王耀東身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一員,樂見此發展,至此投身亞急性呼吸照護醫療團隊之中。


王耀東醫師 (左下)維繫醫療團隊的關係也猶如朋友

而今,王耀東接下院方賦予任務,帶領著重症專科醫師們及醫護團隊,在加護病房中悉心照顧重症病患,他們肩上扛著的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承受之重擔。

首重醫病溝通,不僅是醫師更是朋友

加護病房是個封閉式的醫療單位,僅在每日上午、晚上各半小時訪客時間開放家屬探訪,如何在短時間之內,安撫帶著焦急心情的家屬,且做好醫病溝通?

王耀東淡然的表示,打從行醫以來,在心中除了病人安全之外,更把醫病溝通視為最重要的一環。不論門診或加護病房,執行侵入性治療前,例如胸腔內科最常碰到的支氣管鏡檢查,一定會向病人及家屬詳細解說適應症、併發症。

面對加護病房裡徬徨的家屬,不僅是扮演醫師的角色,以自己醫療專業的觀點、積極治療,更像是朋友,將心比心了解他們的想法。遇到重大決定,說明清楚細節、檢查或後續治療的優缺點,希望病人及家屬在做了這些決定之後不會後悔。

積極治療或安寧療護  以病人為中心

王耀東現在身為加護病房主任、專責醫師,最常面對的莫過於病人已走到生命末期,但又接收到家屬無法放手的兩難情形。怎麼做對病人最好?怎麼做讓家屬無憾?王耀東說不單純只是說服,應該讓家屬知道更多不同層面的醫療。

醫師的立場不該是與家屬對立的,而是站在同一陣線的隊友。在加護病房內,醫師主動提出治療方針,讓家屬了解每日的治療內容、病人病情的轉折、還可以有的治療方向…詳細的與家屬說明討論;在積極侵入性的治療背後,更以病人為中心的思考到存活後的生活品質。

對於積極治療無效的病人,我們不是放手不管,而是讓家屬知道安寧療護的宗旨及內容,轉介病人,使其人生的最後,減少無效醫療的折磨,以舒適的、有品質的、沒有遺憾的和家人一起度過。

無愧於心  視病猶親

接任第一加護病房主任兩年來,每日捫心自問的就是無愧於心。因為面對生命末期、癌症末期、高齡病人、或心跳停止急救後,依賴呼吸器、無法甦醒的病人,我們首推安寧緩和療護,面對生命的抉擇,到底什麼對病人最好?

甚至在面臨意識清楚,但要插管治療的病人,清楚表達不要痛苦的治療、不要仰賴儀器延長生命時,醫師面對醫療專業與生命尊嚴的一線間,真是糾結。

會這麼努力精進自己的醫術,是自幼當醫師救人的夢想。會這麼和病人、家屬沒有隔閡,是把病人當作自己的家人。

王耀東哽咽的憶起前年,自己的外婆94歲高齡,面臨疾病帶來的腎臟末期須洗腎治療,身為醫師很清楚醫療的極限、身為家人更明白甚麼樣的醫療對外婆最好。也許最終的分離是萬般不捨,但看著外婆不再受疾病或無效醫療的折磨,全家人陪伴外婆走完最後的路,不捨轉為無憾,那才是醫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