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乳房外科 葉名焮 主任
乳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根據WHO估計,全世界一年約有50萬人死於乳癌。在歐美國家,乳癌發生率在女性癌症中排名首位、死亡率排名第二位。台灣地區女性乳癌發生率近年來也有急遽上升的趨勢,目前女性乳癌發生率占所有女性癌症的第一名,為台灣地區所有癌症死亡的第四位,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率的第四位。
台灣每年有上萬名女性罹患乳癌,近兩千人因乳癌失去性命,相當於每天約有五名女性死於乳癌。有別於西方國家乳癌多發生於停經後女性,且隨著年紀的增長罹病率越高,東方女性包括台灣、日本、韓國、香港,乳癌的好發年紀則為停經前的48、49歲,無論工作、家庭或資產,通常都已進入穩定期,子女也逐漸獨立,正是可以喘口氣,過點「好日子」的黃金歲月,此時罹患乳癌,無異一記迎頭痛擊,整個人生規劃都會因而大轉彎。
如何協助她們採取適當的對策,從而學習與乳癌和平共存,盡量提高生活品質,是目前台灣乳癌治療的目標。
乳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賀爾蒙治療等,這些治療對婦女帶來生理的衝擊,需要乳房切除手術、重建手術、噁心嘔吐、沒有食慾、肌肉疼痛、眼花撩亂,甚至掉髮等衝擊。
近年來更以中西醫結合照護來提高治療效果,最主要目的即在提高腫瘤的近期、遠期療效及生存率,防止腫瘤的復發或轉移,提高患者的自體免疫能力及生活品質,降低不舒服的併發症,使患者能完成整個腫瘤治療療程。
乳癌婦女在生理上除了需面對自身乳房的失去,同時對身體各部位疼痛的煎熬,掉髮帶來外表形體的改變,還得忍受一段為期不算短的疼痛歷程。乳癌患者不僅面對自身生理的疼痛與改變,且帶來心理的撞擊也相當大。通常患者及其家人都會感到危急性,也同時面對失去平衡的生活。
因此,協助他們接受自己已經失去健康的身體、面對生命的死亡、無助、無望,同時,患者更需要周遭人的大力支持,醫療人員需致力於癌友的負面認知想法,協助他們接受自己已經失去健康的身體、面對生命的死亡威脅的無助、無望感。
精神介入的目的在於讓病患們了解癌症壓力的天性;學習降低壓力的特定策略,以及增進生活品質;維持癌症照護醫從性與後續追蹤;改善與健康照護提供者的溝通;並改善治療期間的健康程度、加速恢復、以及提升整體健康。
「乳癌醫療照護」是一個全人的團隊照護,為達此目的,需要中西醫醫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護理、營養、社工、藥學、心理等跨專業的團隊推動,必須強調分工互助照護。由於服務內容所需的各項活動常牽涉到許多不同的領域,每個專業必須仰賴團隊的統籌而運作。
臨床上不僅要按腫瘤分期、細胞種類及病人本身條件去安排最佳的整合醫療,還要給予團隊照顧,包括腫瘤科、放射腫瘤科、中醫、復健科、腫瘤心理醫師,以及個案管理師、衛教師、社工等專業人員相助,才能減輕病患的身心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