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陣容:吳志隆、蕭裕明、呂克修、張益彰、羅健生、林任家、羅逸然、羅宏愷、林聖傑、林冠孝、高世文、賴韋丞、吳羽穎
沿革與紀要
年代 | 事蹟 |
1996 | ● 成立骨科部 |
1999 | ● 成立一般骨科(包含全關節置換術、半關節置換術、截肢、骨腫瘤和軟組織手術以及足踝外科等) ● 成立運動醫學科(包含運動傷害、關節病變問題以及關節炎之關節鏡手術和關節重建或置換手術等) ● 成立脊椎外科(椎間盤突出的椎間盤切除術、脊椎滑脫的融合及內固定手術、脊椎椎管狹窄的減壓及內固定手術和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椎體成行術) |
2008 | ● 成立創傷骨科(骨折和脫臼的開放性和閉鎖性復位及內外固定手術等) |
2011 | ● 成立手外科(手部外傷、病變等問題以及手部關節炎之手術等) |
2019 | ● 12月榮獲醫策會醫病共享決策(SDM)「入選獎」-前十字韌帶是讓保守復健治療或是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治療後 ● 成立骨質疏鬆防治中心 |
2020 | ● 成立MAKO機器手臂關節置換中心 |
特色介紹
骨科自1966年創立至今己有50餘年,位於汝川大樓3樓有專用門診321、322、323診;位於核醫大樓9樓共有45床骨科專屬病床,包含個人房:9床、雙人床:22床、健保床:16床,另具有電視監控關節鏡、多功能電動工具組、多功能手術床、手術用顯微鏡、術中透視X光機及人體各部骨骼肌肉解剖模型等骨科手術儀器與設備,提供病患最專業的醫療服務。
● 一般骨科:小兒骨骼疾患、骨腫瘤、關節置換及重建手術、軟組織腫瘤手術、骨髓炎、關節感染、骨質疏鬆症預防與治療、截肢、足踝疾病治療、骨骼關節各式疾病。
● 運動醫學科:韌帶重建、各種運動傷害治療、關節鏡手術。
● 脊椎外科: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脊椎滑脫的融合及內固定手術、脊椎側彎矯正手術、脊椎椎管狹窄的減壓和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椎體成形術。
● 創傷骨科:骨折創傷治療、骨折不癒合或癒合不良翻修手術、脫臼的閉鎖性復位和開放性復位手術、肌肉及神經創傷修復手術、老人骨鬆骨折治療。
● 手外科:上肢骨略關節各式疾病治療、上肢肌肉及神經創傷修復、顯微皮瓣重建手術、上肢神經壓迫症候群減壓手術等。
● MAKO機器手臂關節置換中心:MAKO機器人手臂主要用於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目前有三種手術可以使用,包括單髁人工關節置換 或稱 半膝人工關節置換(UKA)、全膝人工關節置換(TKA) 以及全髖人工關節置換 (THA),因此只要是適合接受全膝(TKA)、全髖(THA)及半膝(UKA)的患者都可以使用MAKO機器人手臂。
未來展望
一、成立骨質疏鬆防治中心,持續發展骨質疏鬆預防與治療照護。
由於國人平均壽命延長,骨質疏鬆症之人口日益增加,本院除了在社區醫學講座宣導民眾注意預防骨質疏鬆症外,更成立骨質疏鬆防治中心,設有專任衛教師1名,全院包括骨科、復健科、內科、婦產科、家庭醫學科、新陳代謝科及核子醫學科等醫師加入骨質疏鬆防治團隊並取得骨質疏鬆專科醫師,全院不分科別持續發展骨質疏鬆預防與治療照護,且不定期與社區醫療合作提供骨質疏鬆檢測服務。
二、配合全民健康保險發展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脆弱性骨折
脆弱性骨折後期照護模式計畫(Fracture Post-Acute Care,簡稱Frax-PAC),包含:髖關節、脊椎骨折、膝關節、不穩定骨盆骨折。建立急性期、急性後期、慢性期之垂直整合轉銜系統,以提升病人照護之連續性。由急性後期照護團隊,依病人評估結果安排適當之急性後期整合照護模式,包含住院模式、日間照護模式、居家模式,視情況提供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對治療黃金期之病人給予積極性之整合性照護,使其恢復功能或減輕失能程度,減少後續再住院醫療支出。
三、運用衛生福利部推廣的「共享決策」理念,維持良好的醫病溝通管道。
發展十字韌帶部分斷裂及完全斷裂的病患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治療方式包含了手術治療及非手術的保守復健治療,且須考慮斷裂的程度、膝關節的穩定度、有沒有無合併其他傷害、膝關節的活動範圍、病人年紀、平常運動的能力及需求、臨床症狀、病人對治療的期待等因素,來考慮保守治療或者開刀治療。為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醫療決策必需要有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由醫師提出各種不同處置之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
四、持續發展器官保存庫骨庫,讓捐贈者安心、更保證受贈者安全。
骨骼移植,是目前世界統計上第二多的移植組織,僅次於血液移植。從捐贈者身上取下來的骨骼經由手術室現場移除軟骨、碎骨、加上無菌高壓沖洗移除多餘雜質,依據高標準、最嚴格的整理、包裝後,放置到零下80的極低溫冰箱中保存。這些骨骼,大多用來治療骨腫瘤大範圍切除之後,所必需填補的空洞;或是關節置換術後、骨折植入物脫位後造成的骨溶解,提供填補跟相對的支撐力。目前,台灣各大醫學中心都有相關的保存及移植計畫,本院器官保存庫骨庫,領先全台的兩次血液學檢查,讓捐贈者安心、更保證受贈者安全。健全的移植管理輔以現今醫療進步,可以讓各種疑難病症,順勢而解。
五、MAKO機器人手臂系統
MAKO機器人手臂系統使用三維圖像技術,利用術前的規劃以及即時顯示的同步手術畫面,可以協助骨科醫生精準的切割壞損之關節面,置入人工關節時也能利用定位系統精準放置植入物,藉由此套系統可以大大提升手術精準度。除此之外,機器人手臂也會即時限制切除範圍,避免超出,避免誤傷韌帶等膝蓋周邊軟組織,與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相比,MAKO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結合病患客製化的術前計畫和更準確的人工膝關節放置,可在術後擁有更自然的膝蓋運動及更長久的妥善率。
六、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
ADSC脂肪幹細胞功能,具有多項分化的潛能與體外增生速度快的特性,易取得與分離培養,且可誘導分化成為軟骨、肌肉、神經、肝臟等細胞,更能分泌多種生長因子與細胞激素,具有抗發炎、促進組織修復的作用。在治療骨關節炎及軟骨韌帶受損等病症能從根本解決,達到修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