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孩口吃,我該怎麼辦?」

「我的小孩口吃,我該怎麼辦?」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語言治療室

許多小孩在二歲到四歲之間,會經歷一段說話結結巴巴的時期,這種行為常常會困擾一些愛子心切的父母,擔心之餘不僅問道:究竟這是種短暫的,或者是種永久的行為呢?究竟這種行為要持續多久?

大部分的小孩會隨年齡的增長,語言能力的增進,說話會更順暢。學齡前的小孩,由於正處學習說話的階段,特別在表達一個新的抽象觀念時,結結巴巴的頻率會趨高且明顯。但是,為人父母的您,或許不願只持觀望的態度:看您的孩子是否只有短暫的語暢問題。而且,愈早治療通常會比上學後治療效果佳。如果您以小孩的語言流暢情況為慮,您不妨帶您的小孩,去找語言病理師或治療師,請他或她替小孩做個完整的評估,看看您的小孩的說話結巴行為,是否與同年齡小孩相仿?或者您的小孩的說話結巴行為會有持續的危險性?語言病理師或治療師會給予您適當的健議。針對小孩之語暢問題,美國聽語學會建議父母10項「可為」8項「不可為」的原則:

  • 可為:
  1. 當您發現的小孩已察覺自己的語暢問題,或小孩對自己的說話不順暢,產生緊張或挫折感時,請父母務必請教語言病理師或治療師。
  2. 注意聆聽小孩說話的內容,而不是刻意注意小孩的表達方式。
  3. 放慢您的說話速度:藉此,您的小孩不僅能以您的說話速度為榜樣,而且,您也給予小孩充足的時間,先了解並整理您所傳達的訊息。
  4. 提供小孩一些無競爭,或干擾的情境,與您進行溝通。
  5. 與小孩溝通時,儘量避免或減少壓力:例如減少問問題的次數;因為問問題,通常意昧著馬上的答案。
  6. 給予小孩足夠的說話時間,減少時間上的壓力。例如:在您問第二個問題前,給予小孩充足的時間回答第一個問題。
  7. 觀察紀錄小孩語暢方面的循環性,增加小孩語言流暢的時間及機會。
  8. 注意並了解語言因素,所造成的語暢問題;例如說話結巴的頻率會因,不熟悉或陌生的話題,語句之複雜程度,而增加。
  9. 注意並了解環境因素,所造成的語暢問題:例如說話結巴的頻率會因,與人競爭說話,興奮程度,時間上之壓力,新環境和不熟悉之聽者,而增加。
  10. 重覆或重述小孩的話,以確定父母了解小孩的話。
  • 不可為
  1. 父母不要刻意告訴小孩,「放輕鬆、慢慢說,別急,想好了再說。」
  2. 父母不要刻意注意小孩說話的行為。
  3. 父母別將小孩的說話行為,成為眾人注意之焦點。
  4. 當您的小孩說話結巴時,父母勿表現沮喪,或不悅。
  5. 父母勿稱小孩「口吃」。
  6. 父母勿打斷小孩的話。
  7. 父母勿批評或糾正小孩的說話行為。
  8. 父母勿替小孩接話。

無可諱言的,小孩學習語言及說話的黃金時期,父母或照料者是相當重要的角色,希以上提供之十項可為及八項不可為的原則,可減少父母對孩子語暢行為的焦慮。

寶寶的語言發展里程碑

寶寶的語言發展里程碑

寶寶的語言發展里程碑

以往老一輩的人常說:「大隻雞慢啼。」孩子如果較晚才學會說話也沒關係,不過若是到2歲的「語言爆發期」仍沒有進步,建議爸比媽咪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語言發展的遲緩應採積極治療,過了3歲,成效就會大打折扣喔!

下面提供「寶寶的語言發展里程碑」給大家參考:

0~2個月

寶寶聽到巨大聲響會嚇一跳,這個時期的寶寶會用不同的哭聲表達感覺,可能是因為餓了、尿布溼了讓他不舒服,或是想要媽媽抱他,而寶寶開心、感到舒服時,也同樣會發出愉悅的聲音,媽咪們可以注意這時候的寶寶,是不是已經會用眼睛注視著你了呢?

2~4個月

寶寶聽到熟悉的爸比媽咪的聲音後會安靜下來。自己開始會發出「ㄤ」、「ㄚ」「ㄨ」簡單的母音發音。

4~6個月

寶寶聽到父母的呼喚後會有反應,爸比媽咪可以常常呼喚寶寶的名字或暱稱,讓寶寶尋找聲音的來源。這個階段的寶寶進入了牙牙學語期,會發出「ㄅㄅ」、「ㄇㄇ」的聲音,其實此時的寶寶是在探索聲音,並不知道這個聲音真正的意義,而是父母會賦予這個聲音意義,寶寶才會得知原來「ㄇㄇ」,代表自己的媽咪~

6~12個月

寶寶開始聽懂父母叫自己的名字了,也會跟著媽咪的要求做拍手、點頭、掰掰的動作,開始會看大人的臉色,了解「不行」、「很棒」的意思。此時的寶寶開始會用不同的發音方式,表達自己不同的情緒,像是會出現疑問或命令的語調,也會模仿自己熟悉的聲音跟動作,說出有意義的字詞。爸比媽咪不妨可以稍微觀察一下家中的寶寶唷~

1歲~1歲半

寶寶大概可聽懂50個左右的詞語,也能聽懂日常生活的指令句。寶寶自己能說出有意義的字,如:謝謝、byebye 等寶寶日常活中常聽到的詞語,寶寶也開始會發表自己的喜好,表達「不要」的想法。

1歲半~2歲

寶寶開始可以理解較符雜的句子,如: 指出書本裡的動物;去看看阿公在哪裡,也能辨別「你、我」的不同。寶寶也開始使用組合詞的句子:媽媽抱抱、腳腳癢癢。此時父母要多鼓勵寶寶開始表達,慢慢引導他說出他所知道的詞語,但還不需要糾正寶寶的發音,只要教他講慢一點,但同時讓寶寶觀察媽咪的嘴型,能聽到大人正確的發音是非常重要的!

結語

其實每個寶寶成長的過程與環境不同,所以語言發展的時間和歷程也不同,媽咪們別忘了平常可以用說故事、玩樂的方式,和寶寶多互動、多「溝通」,寶寶其實是會慢慢的模仿及學習的。發現寶寶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狀況,在3歲(語言發展遲緩的治療黃金期)前,要趕緊洽詢專業語言治療師的協助哦

「磨娘精」可能是過動兒,早療早改善

「磨娘精」可能是過動兒 早療早改善

2016年09月27日

資料來源 http://info.babyhome.com.tw/roster/article/kdEObnT580ruhxyo?sort=pop

記者:郭庚儒

過動兒早有跡象!不少家長等到孩子上課坐不住、常與同學打架,被老師視為「壞學生」,就醫檢查才發現是過動症。根據醫師臨床經驗,其實過動兒在幼兒時期就有跡可循,例如常哭鬧、不好帶,在父母眼中可能是「磨娘精」的孩子,建議尋求專業協助,透過早療能有效改善。

過動症不分老少
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俗稱的過動兒是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成人也可能罹患。現代雙薪家庭忙碌,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早期徵兆。

不治療恐有暴力行為
臧汝芬醫師舉例,臨床常看到許多小小過動兒,在家裡缺乏友善環境,再加上好奇心強,會東摸西摸而受到意外傷害,或是因常常犯錯而被打罵,漸漸過動兒的情緒變得更激躁,甚是出現暴力行為。

及早行為治療可改善
臧汝芬醫師強調,孩子通常在開始走路後至學齡前階段,就會慢慢的出現過動、鬧情緒,或常哭鬧等不適應症狀,這時就可能有過動傾向,家長可與孩子至醫院學習行為治療,家長多傾聽以便了解孩子的想法,協助孩子配合適當的行為約束,從小學習良好的行為模式,才能提早處理過動行為。

早產兒易發展遲緩 復健治療如正常兒

早產兒易發展遲緩 復健治療如正常兒

資料來源 http://info.babyhome.com.tw/roster/article/kdEObnT580ruhxyo?sort=pop

2015年05月05日

文:郭庚儒

8年前,小貝貝出生時只有760公克,因心臟、肺部、眼球器官等都還發育不全,陸續出現呼吸窘迫症、肺出血、腦水腫,性命垂危,經由住院3個多月才返家;在成長過程中,花了很多時間進行語言及肢體復健,如今是個活潑健康的國小二年級學生。

info_img

台北慈濟醫院新生兒科主任趙露露指出,當時懷孕27周的黃小姐,因妊娠毒血症併發肺浸潤,緊急手術剖腹生下女兒,出生時只有760公克,是當年該院照護的早產兒當中體重最輕的,經由小兒心臟科、小兒感染科、小兒神經內外科、眼科、復健科、營養師、藥師等盡全力搶救,生命跡象終於逐漸穩定。

趙露露表示,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定義未滿37周就出生、體重未滿2500公克的新生兒為早產兒,因為早產兒全身器官不成熟,容易出現各器官的併發症,如呼吸窘迫症候群、腦內出血、壞死性腸炎、視網膜剝離、免疫功能不成熟引發敗血症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

早產兒在照護過程相當不容易外,趙露露強調,成長過程中,如語言、體能、心智方面也需要持續追蹤及關懷;若有發展遲緩的情況,則需要早期的介入治療,以改善疾病帶來的後遺症,成長過程也比一般孩子辛苦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