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跨領域模擬醫學師培工作坊
  • 活動時間:107/08/25(六)08:00~12:00
  • 活動地點:臨床技能訓練中心會議室一
  • 講師:台灣急重症模擬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昭硯醫師
  • 醫療品質協會副秘書長-吳宛庭副秘書長
  • 活動照片

  • 主題:讀書會(十九)
  • 活動時間:107/08/30(四)16:00~17:00
  • 活動地點:附醫行政大樓4703教室
  • 導讀人:洪維德主任
  • 活動照片

 

 

 

 

 

 

 

 


  • 主題:CFD讀書會(ch.18)
  • 活動時間:107/07/26(四)16:00~17:00
  • 活動地點:附醫行政大樓4樓4703會議室
  • 導讀人:蔡明哲副院長
  • 活動照片

 

 

 

 


  • 主題:中國醫藥大學六十周年校慶研討會系列-勝任能力領導醫學教育:從醫學生到專科醫師訓練
  • 活動時間:107/07/07(六)09:00~17:00
  • 活動地點:中國醫藥大學立夫教學大樓地下一樓國際會議廳
  • 活動心得:醫學教育,終究要回歸到現實的醫療服務。透過民眾及大數據的歸納,找出對民眾效益最大的方式,來培育未來的醫師,建構出符合時代、民眾需求的醫師。
    過往太強調年級,但時間到了其能力真的就勝任醫師的工作嗎?因此應該強調能力里程碑,而非年級數字的框架。用勝任能力還引導課程。學習推動評量,評量回來推動學習,形成迴路。
    訓練的時間,應該是培育醫師所需要的資源,而非一個結果。有效的評量應該要跟臨床專業劃上等號。評量學生應該兼具質性跟量性。質性描述比起給學生一個量性的數字來的有用,數字只是代碼,最後的評量還是要回歸到工作上。工具只是一個引導,指引老師去看哪些點。評量的兩個方法是?直接觀察、問問題,所有的評量都是歸結到這兩個面向。結語:確定一個正確的目標,大家一起慢慢走,我們可以一起快快到。–黃昭硯教學型主治醫師
  • 就如同老董事長周汝川醫師所說的「醫人、醫病、要醫心」,醫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醫師們如何為一個好醫師,在台灣醫學教育六大核心能力為教育的主軸,加上哩程碑計劃(Milestone Project)及可信任的專業活動計劃(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y, EPA),更使醫學生在醫學教育上有基礎的培育及教育,也使得醫師培育有一定的標準。但我主要專注的是跨領域醫學教育(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IPE),在本次教育訓練課程,並沒有明顯的討論,因此特別在休息時間中與Dr Eric及Dr Jason討論有關IPE的教育相關問題及如何突破困境,他們一致認為IPE的教育是非常複雜的,牽涉的科別也很多,所以有很多的困難,他們的告知與自己在歐洲教育年會及自己的經驗有相似的感覺,為了對跨領域教育有更進一步的教育,最近醫院已經要舉行跨領域教育工作坊,利用教案來設計各職類學生的評量方式,希望未來在IPE的教學上可由醫學生、PGY到住院醫師的教學有一定的成果。–洪維德主任
  • 活動照片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