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六月

經痛不需要忍耐!中醫來幫忙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陳婉鈺 醫師

經痛是什麼?

  又稱生理痛,指在經期或月經前後幾天,出現下腹痙攣性疼痛,痛感可能放射到大腿或腰背部,甚至因劇痛而昏厥,常伴有噁心、嘔吐、腹瀉、頭暈、全身乏力等症狀,很大程度的影響女性生活和工作。而研究指出,超過50%的女性都曾有過經痛的經驗。

為什麼會經痛?

  經痛一般可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兩類。

原發性痛經(Primary dysmenorrhea):

  多屬先天性,指骨盆腔及子宮內沒有病理因素存在,通常開始於青春期,出現在初經後1-2年,常見於未婚或未生育的年輕女性。疼痛在12至72小時內就會慢慢減輕。因為生理期間製造過多前列腺素(PGF2-α,PGE2),使得子宮強烈收縮及血流減少,導致子宮缺血,因而引起像痙攣的收縮絞痛。而前列腺素也會刺激腸子蠕動,使患者經期容易拉肚子,還會出現頭痛、噁心等不適。

續發性痛經(Secondary dysmenorrhea):

  多屬後天性,患者實際有骨盆腔的病變,一開始並無痛經,之後因某種疾病而引發,多見於已婚的中年女性。痛感常始於月經前1至2週,持續到經期結束後幾天。

  因為骨盆腔內疾病所導致,最常見如子宮內膜異位,其它包含骨盆腔發炎、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卵巢或輸卵管發炎、子宮內避孕器或子宮腸道沾黏等。

西醫治療方式

  •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是第一線用藥,藉由抑制前列腺素生成以治療經痛。應在疼痛發作之前或當下及時服用,在月經開始前24-48小時使用,並在經期持續3-5天。(對比:常用之Acetaminophen,因對周邊組織前列腺素的抑制作用微弱,對嚴重經痛效果不彰。)
  • 口服避孕藥(oral contraceptives, OCPs):由雌激素和黃體激素所組成,藉由抑制排卵、減少月經量,來抑制前列腺素產生。常須服用三個週期以上才能緩解經痛。
  • 子宮內投藥器(Mirena):在子宮內緩緩釋出黃體素,避孕及緩解經痛。
  • 手術:包括薦骨前神經切除術、子宮切除等。

中醫如何看待?

  中醫的治療會因人而異,根據痛的時間(經前或經後)、痛的部位、痛的性質、經色不同而有數種分類,每個人都有量身打造的治療方式!

1.氣滯血瘀型:經前或經期中下腹有陣發性脹痛,情緒變動時疼痛加重,月經有血塊,胸悶煩躁,乳房脹痛,腹脹,經前症候群,多見於生活壓力大或容易緊張者。

→疏肝理氣、化瘀止痛。

2.肝鬱化火型:經前或經期兩側少腹脹痛,經量多呈鮮紅色,胸悶煩躁,乳房脹痛明顯,口乾口渴,經來暴躁易怒。

→清熱解鬱、化瘀止痛。

3.寒濕凝滯型:小腹冷痛,腰痠手腳冰冷,經血量少呈暗褐色,伴有血塊,月經延遲,熱敷能緩解痛感。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4.氣血不足型:小腹微微隱痛,經期後半痛感加重,常感疲憊、頭暈、心悸等。

→健脾益氣、養血止痛。

中醫如何緩解?

科學中藥或水煎藥:診脈後依個人證型處方,從體質改善經痛原因,降低經來不適感並且預防復發。

穴位針灸:依證型選取合谷、三陰交、中極、關元、腎俞、八髎穴等穴位,可平日保健調整氣機以及急性期止痛,若是不敢嘗試針灸,可以採用穴道按摩或外敷灸療膏。

貼灸藥膏:選取穴位外用貼敷,會有溫熱的暖和感,針對經痛、經期腰痠、噁心嘔吐感的女生能有不錯的療效。

經痛的自我保健

玫瑰花茶:準備玫瑰花10公克與適量冰糖,再用開水沖泡成茶飲。玫瑰花茶可做為女生平日保養的飲品,能夠解鬱、疏理氣血。

紅豆暖暖包DIY:

  • 材料:紅豆200g,白芍、艾草、小茴香、
  • 乾薑、延胡索各3錢。
  • 方式:布袋包綁緊,不可以用釘書機,放入微波爐以中火微波2-3分鐘;或用電鍋,外鍋不加水加熱約2-5次;炒鍋乾炒加熱亦可。放在肚臍下3吋熱敷(約1個手掌寬,或是4指寬)。
  • 可自製中藥暖暖包通絡暖宮、緩急止痛又環保,孕婦、皮膚病患則不適用。

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含有可提高腦內血清素(serotonin)、腦內啡(endorphine)濃度的成份,會讓人感到精神愉悅、心情好。但注意不可以吃太多,因為內含咖啡因可能導致經痛,且當心吃出肥胖負擔。

少抽菸、減少咖啡因的攝取

生活:經期飲食注意避開生冷油炸、穿著注意下半身保暖,尤其是雙腳。

運動:多運動及做瑜珈等伸展,讓子宮腔血液循環順暢,就比較不會因瘀血而疼痛。

2
十二月

中醫治療COVID-19確診後遺症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陳婉鈺 醫師

什麼是長新冠、新冠後遺症?

  感染COVID-19的4週內是急性期,大部分患者症狀會持續一段時間,在4周後逐漸緩解。根據美國疾病預防及管制中心(CDC)的定義:初次感染後4週或以上,仍有新出現或持續性症狀,統稱為「後COVID症狀(Post-COVID Conditions)」。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臨床定義則是:感染後3個月,仍有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且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常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

常見症狀包含

  • 一般症狀:疲勞倦怠(53%)(症狀在勞動後加重)、發燒。
  • 心肺症狀:咳嗽咳喘(23%)、呼吸不暢、心悸、胸痛。
  • 神經症狀:腦霧(14%)(記憶問題,難以思考或集中注意力)、頭痛、頭暈、嗅覺味覺
  • 異常、睡眠障礙、情緒問題。
  • 消化症狀:腹瀉、腹痛、排便問題。
  • 婦科症狀:女性月經週期或經量變化。
  • 其他症狀:關節痛(27%)、肌肉痛、落髮、皮膚炎。

可能原因是

  • 病毒潛伏體內:SARS-CoV-2病毒影響不限於呼吸道,可能在急性期後,持續潛藏在如肺臟、大腦、腸道、肝臟等,並持續造成傷害。
  • 免疫系統失調:免疫系統能夠抵禦感染,然而若因病毒誘發免疫失調,可能引發過度發炎反應,造成後續症狀。

我有長新冠該怎麼辦?

  全世界迄今已有6億以上人口確診,除了積極防疫外,後疫情時代的長新冠(Long Covid)更是重要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應以整體醫療照護(Holistic Health Care)來面對。臨床上除了確診者視訊門診外,越來越多人因新冠後遺症前來就診,在耐心服藥及配合醫囑下漸漸恢復健康的模樣。後遺症的嚴重程度相差甚巨,在中醫觀點裡,和每個人的體質有關,而治療過程也應因人而異、辨證論治,量身打造專屬每個人的復原配方!

  • 疲累:門診最常見主訴是「體力變差」,提不起勁、休息一整天反而越睡越累,多為氣虛表現,可以多進行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等來鍛鍊心肺功能,促進身體氣血循環,提升免疫力。然而要避免重訓或會過度出汗的運動,以免過汗傷氣,影響復原。
  • 咳喘:許多人解隔後仍有呼吸道問題,容易喉嚨搔癢、稍微講話就想咳嗽,咽中異物感或是喉嚨依舊痛如刀割,有些伴隨痰多而稠,有些乾咳無痰,鼻塞流鼻涕等等。就診時倘若外感症狀未解,須先以疏風解表法治之,而後如肺有餘邪,咳嗽仍未止,再根據虛實寒熱,或清肺化痰、或潤肺止咳、抑或溫肺平喘收工。若是因病造成肺功能減弱而久咳不癒,出現虛性咳嗽,就要搭配調補肺氣、養陰之法。有些人會出現食慾差、拉肚子等,就必須再加上燥濕化痰、健運脾胃,同時處理腸胃道問題。除藥物治療外,也可以針灸刺激天突、合谷、風池等穴位,降氣平喘、通利肺氣,若是偏虛寒型,亦可選擇灸療膏輔助治療。
  • 腦霧;患者會覺得難以集中注意力、溝通思緒不清、甚至記憶力變差等,是因病毒使大腦產生神經性發炎,在中醫屬於心腎管轄範圍。治療上除了調整睡眠品質外,患者需避免高鹽及精緻含糖飲食,可以選用百會穴(頭部正中央)、四神聰穴(百會前後左右各1指寬)按揉做為日常保健。
  • 嗅覺味覺異常:因嗅味覺失常所苦的人不在少數,首先要排除鼻涕或鼻塞阻礙嗅覺通道導致,而目前研究推測,可能是因病毒影響嗅覺神經或周邊的支持細胞。在藥物選擇上,可以蒼耳子散、辛夷清肺湯等通利鼻竅,配合針灸迎香(鼻翼兩側)、合谷、上星等穴,平時亦可自行按揉刺激穴道,大部分患者於2-4周能夠恢復。

復原後自我保健調理

  新冠病後屬大病初癒,看似症狀緩解,然而多數臟腑紊亂、正氣未復,除了中醫辨證論治調理體質外,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作息,切忌暴飲暴食、熬夜過勞,才能協助身體恢復健康平衡,遠離二次確診噢!

  • 飲食清淡好消化:避免烤、炸、辣、油膩、甜食以及冰涼生冷的食物。
  • 補充足夠水分:攝取體重x30毫升的水,亦可適當補充果汁、低糖份運動飲料等。
  • 進食足夠熱量:三餐定時定量,若食慾不振可採少量多餐,幫助身體復原。
  • 攝取足夠蛋白質:食用體重x1.2-1.5公克的優質蛋白質,幫助組織修復。
  • 調整日常生活作息:注意睡眠充足,不要熬夜。

參考文獻:

  1. ChenChen, Spencer R Haupert, Lauren Zimmermann: Global Prevalence of Post COVID-19Condition or Long COVID: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The Journal ofInfectious Diseases. 2022 Apr;1-15.
  2. 新冠肺炎(COVID-19)染疫康復者指引,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1年11月10日第一版。
1
六月

搶救腸胃自己來─消化不良、脹氣、胃食道逆流怎麼辦?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陳婉鈺醫師

  「陳醫師,我中午和男朋友吃完慶祝大餐,那個炒飯好像太油了,現在肚子好脹好痛,還有點胸悶呼吸不順,我該怎麼辦?」

  「來吧,我幫你按按穴道,再搭配針灸,很快就會緩解噢!」這樣的主訴在中醫門診十分常見,現代人吃飯速度快,三餐不定時,外食誘因多,工作壓力大,往往腸胃脹氣、胃食道逆流、甚至便秘這類怪獸都會不請自來。很多人並不是胃痛,但總覺得肚子悶悶脹脹卡卡的,非常不舒服,在腸胃出狀況時我們自己能做那些舒緩呢?今天就要來教大家幾個私房好用穴道!

1.足三里穴:幫助消化、保健養生

  足三里穴又稱為「長壽穴」,對強化體能、保健脾胃非常有效,他能夠舒經活絡、扶正祛邪,是養生及預防疾病的重要穴位。位置在膝蓋下面約4根手指頭、小腿脛骨向外側旁開1根手指處,按壓時局部會有酸感。

2.內關穴:舒緩脹氣、安神

  內關穴位在手掌腕橫紋下方2寸(約3根指頭),最明顯的兩條大筋中間(掌長肌腱及橈側屈腕肌腱)。按摩他可以安神、寬胸理氣,放鬆胸部及上腹腔的緊張不適,對打嗝、胃脹、胸悶、心悸都有不錯的效果,甚至暈車時噁心想吐,按壓也能舒緩噢!

3.梁丘穴:減輕胃食道逆流

  梁丘穴位在膝蓋骨最外上角再向上2寸處(約3根指頭),是人體胃經氣血深藏的地方,更是急性胃痛、胃痙攣的急救要穴。除了通調胃氣、降逆止痛,還能夠抑制胃酸分泌,減緩因暴飲暴食而導致的胃食道逆流,讓胃的生理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4.中脘穴:改善各種胃痛

  中脘穴位在肚臍上方4寸(約在心窩胸骨劍突處和肚臍,畫連線的中點),可以理氣導滯、消食和胃,調整胃腸道機能,對於急慢性胃痛都有效,而對急性胃痛效果更好,也能改善胃凸、胃食道逆流造成的胸悶等情況。

5.天樞穴:大腸的秘密鑰匙

  天樞穴是指在人體「天」地的「樞」紐,肚臍上屬天,肚臍下屬地,他位在肚臍左右兩旁各2寸處,在中央負責上下調度、斡旋。他是人體一把直通大腸的鑰匙,除了增加腸胃蠕動、改善腹脹外,還能緩解惱人的便秘、水腫,並幫助減緩腹部脂肪的堆積。

6.摩腹按揉法:

  經常按摩中脘穴和天樞穴等腹部穴道,不僅能夠調理腸胃、改善血液循環,還能舒緩習慣性便秘、經期不適、肥胖等,是非常好的自我保健運動,而需要的工具就是我們的雙手!

  首先,將雙手搓熱,用掌根處沿肚臍周圍,由內向外,由右向左,順時鐘方向按揉,這個方向也是順著大腸的走向。操作時,坐著或躺下皆可,早晚皆可(空腹比較好),約按揉50下,注意慢慢的按揉,讓掌力透進腹腔,帶動胃腸蠕動。也因為按摩時可以促進蠕動,若出現排氣、飢餓都是正常的,大家不妨試試!

  以上一些私房妙招分享給大家,每個穴道可以按壓1至2分鐘,左右兩邊輪流交替,通勤上班或在家看電視都可按揉,隨時按、想到就按,腸胃道保養從自己做起!若有不清楚的地方,或想更有效率的緩解,歡迎直接來我的診間諮詢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