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月

心肌梗塞

文/心臟內科 蕭文智醫師

  心血管疾病是台灣常見的慢性病,其中心肌梗塞更令人聞之色變。根據統計,在台灣小於55歲的族群心肌梗塞發生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心臟就像一個幫浦,把氧氣跟養分藉由血液輸送到全身。心臟本身也需要藉由冠狀動脈來供應心肌本身需要的能量,因此如果冠狀動脈發生阻塞,就會造成心臟肌肉缺氧,甚至心肌壞死的風險,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的患者如果沒有得到即時的治療,可能會有心衰竭、呼吸衰竭,致命性的心律不整甚至是猝死的風險。

  心肌梗塞典型的症狀包括胸口會有悶痛感,或是像有石頭壓住、無法呼吸的不適感。胸悶或痛的感覺主要發生在前胸(胸骨後)或左胸,並且疼痛的範圍可能會延伸至左側的肩膀、上臂、脖子甚至是下巴。比較少見的位置包括右胸或是兩側肩胛間。少部分的病人可能會以類似腸胃道的症狀表現,例如上腹部疼痛或噁心嘔吐,這些病人因為症狀不典型,往往較難在第一時間被診斷出來。如果您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年長者、抽菸或是家族史,有上述症狀超過10分鐘無法緩解,甚至合併呼吸喘、坐立難安、冒冷汗等症狀,則必須趕緊就醫以免產生嚴重的併發症。

  另外有一部分心肌梗塞的患者,在急性胸痛後症狀可能會自行緩解,這是因為導致冠狀動脈阻塞的急性血栓可能會有少部分自行溶解,或是阻塞處遠端的冠狀動脈可能接收來自其它條冠狀動脈的側枝循環,而暫時改善心肌缺氧的現象及症狀,然而由於發生梗塞的冠狀動脈本身不穩定的血管內斑塊性質,極易產生新的血栓而惡化症狀,再加上患者可能因為症狀緩解而疏於就醫,反而暴露在更高的風險之中。

  因此若病人表現上述類似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務必盡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醫師會先安排心電圖以及抽血檢查。如果心電圖顯示為急性心肌梗塞的變化,則必須轉介心臟專科醫師盡快安排治療有。

  一部份心肌梗塞患者初期心電圖不一定會有明顯變化,因此對於高度懷疑的患者醫師會安排追蹤性的心電圖及抽血檢測心肌梗塞指標(心肌酵素)來確立診斷,或是心臟超音波的輔助檢查。另外,典型心絞痛的患者,即便排除了當下心肌梗塞的可能性,也有可能需要轉介至心臟科門診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如運動心電圖或心肌灌注掃描,以檢查冠狀動脈疾病的可能性。

  一旦患者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醫師會盡快給予藥物治療,包括靜脈或皮下施打抗凝血藥物,以及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心肌梗塞的患者為了盡可能拯救缺氧的心肌細胞,經心臟專科醫師評估後,往往會在最快的時間執行心導管介入治療以打通阻塞的冠狀動脈。執行心導管介入治療時,醫師會在患者鼠蹊部或是手腕的動脈處打針置入動脈管鞘,以此為媒介可將冠狀動脈氣球及支架藉由導絲運送到冠狀動脈狹窄病灶處,將病灶擴張撐開以及放置冠狀動脈支架。心導管介入治療的優點是傷口小,且病人不用全身麻醉,病情穩定的病人在動脈管鞘拔除止血後很快就可以下床行走。少部分的病人若有冠狀動脈多處或複雜的病灶,則可能必須開刀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及時的藥物或心導管介入治療,可以避免可能的併發症及風險。如果有上述症狀,需盡快至心臟科門診或急診就醫檢查。當然,預防勝於治療,好好的預防或控制三高及相關危險因子,才是遠離心血管疾病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