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七月

傷口一直好不了?中西醫合治效果快!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王婷乙醫師

  最近因為新冠疫情,很多人體會到中醫原來也可以幫助急性傳染性疾病,降低肺部發炎反應。除了用清熱解毒的中藥,來減少急重症的出現,中醫也有許多補養正氣的藥,來增加自我修復的能力,讓受傷的部位快速復原。

  常見外傷傷口包括擦傷、刺傷、燒傷、手術傷口等,依照傷口大小和個人的體力狀況,所需的修復時間會不同。較輕微的傷口,通常在沒有慢性病史、血液循環良好的人,傷口約可在兩週到一個月內恢復。如果是較嚴重、複雜的傷口,例如糖尿病足、壓瘡等,通常復原時間會達幾年以上,甚至無法恢復成受傷前的狀態。

傷口照護原則:內服外敷

  傷口照護先由西醫評估診療和清瘡後,中醫會再使用外敷藥及內服藥,來提高傷口癒合的條件,也可搭配針灸,在傷口周圍的組織(避開紅腫部位),進行針刺,促進血液循環,讓免疫細胞可以更快速抵達傷口的部位,對抗細菌感染,同時讓營養物質能有效地到達傷口週邊,促進組織修復,透過「內服外敷」的方法達到消炎、消水腫,同時補益氣血等功效。

常見外敷藥例如紫雲膏、金創膏等

紫雲膏-適用於小傷口,較淺層的傷口,可潤膚、止癢、生肌。在煮飯不小心被油噴濺燙傷,或被熱水燙傷時,在快速用冷水退熱後,即厚敷此藥,可止痛,促組織修復。待約兩週後,新皮生長完成,舊皮就會自動脫落,另外也可用於擦傷、刀傷等傷口,讓傷口較快癒合。

金創膏-適用於較深的傷口,如褥瘡、糖尿病足、小腿慢性潰瘍等難以癒合的傷口,會厚敷此藥,內有許多活血化瘀、補益氣血的藥物,尤其在深0.5公分以上的傷口,慢慢由內而外,長出新的組織、血管,並搭西醫的定時清創,達到收口的目的。

內服藥可以清熱消腫、補養氣血

1.清熱解毒藥:倒地蜈蚣

  很多人聽到倒地蜈蚣,會以為是節肢動物的蜈蚣,其實倒地蜈蚣是很美麗的植物,全草可入藥,是偏寒涼的藥物,具有消炎解熱的功效,主治火燙傷、筋骨痛、關節炎、肌腱炎等,對於止痛有良好效果!因此在許多外傷或挫傷的情況下,會加倒地蜈蚣來消腫退紅。

*切記所有藥物須經由醫師開立,倒地蜈蚣性寒涼,如果是傷口久不收口,或消化機能差的人,不適合服用此藥。

2.補益氣血藥:黃耆

  黃耆可以治療潰後難斂的傷口,常見於氣血虛的人,因血液循環不佳,傷口不易收口,積聚在傷口內的膿也無法順利排出,像這種情況可以藉由黃耆的補氣作用,來促進氣血循環,使膿可以順利排出,也能促進新的組織再生,達到收口的作用。

*切記所有藥物須經由醫師開立,黃耆性溫,如果是正值急性期、紅腫熱痛的人,不適合服用此藥。

穴位按摩也能自我照護

  慢性傷口最怕的是在下肢,尤其在末梢部位,是血液循環最不好的地方。之前有遇到糖尿病足的患者,因為腳背的傷口潰爛,進行清瘡,當時病房的主治醫師說要觀察一週,看傷口復原程度如何,在決定是否要轉到整形外科進行移植手術,後來幫這名患者按足三里的穴道時,患者當下就表明痠脹感一路下傳到腳背上,就請患者自行按壓一週,之後經醫師評估後,認為新生的組織長得還不錯,就先不用做移植手術。


(圖)外側膝窩下四指

  足三里位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膝蓋外側凹窩處)下橫放四隻手指處,脛骨前緣外一大拇指寬處,按壓時患有很明顯的痠脹感,若初次按壓沒有感覺,可在附近多按看看,有明顯痠脹感即是。通常傷口的復原速度取決於血液循環,因此多按足三里可以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環,除了對於傷口有很好的幫助外,其他如下肢痠痛、下肢冰冷、腳趾麻等問題都可以改善!

靠近脛骨約一根大拇指寬處

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如有相關問題,歡迎至中山附醫中西整合醫療科(即中醫科)詢問

1
十月

中醫減重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王婷乙 醫師

  減重一直是受大家關注的,不僅為了好看的身材,預防疾病更是主要的目的,但問題是要怎麼長久保持在標準的體態呢?有些人因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所以就算大吃也能維持體態;有些人雖然運動量少,但因有好的飲食習慣,所以也能保持身材。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性眾所皆知,雖然網路不乏許多建議,但是許多減重的方法,不盡然適合每一種人,甚至有些過重的情形與疾病有關,因此如果有長期瘦身未果的人,可選擇就醫,由醫師診斷原因,並給予相對應的治療方式。
  體重上升的原因多數還是與飲食習慣有關係,吃太多、吃太少都會是引起肥胖的關鍵。生活壓力也是造成過度進食的主因,有些人會透過吃的方式來緩解壓力,造成體重增加。此外,睡眠不足會也會造成肥胖,因體內荷爾蒙的變化,造成過度的進食。除了生活習慣,懷孕及更年期也是造成體重增加的常見原因。另外還有藥物的副作用,尤其是類固醇,過量時造成月亮臉、肥胖、水牛肩、骨質疏鬆、皮膚變薄、水腫等問題。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庫欣氏症等,因爲體內激素的失調而導致肥胖。

中醫診斷的肥胖類型

  脾虛濕困型:『脾』在中醫泛指消化及水液代謝能力。脾虛就是消化機能及水液代謝的能力較差,臨床表現會有食慾不佳、易腹瀉、四肢容易水腫、疲倦等症狀,在舌頭的表現是舌質淡,舌頭多津,吃到生冷食物時,症狀會加重。整體來說,此類型的患者體力較差,吃一點食物就會很飽,醫師常會聽到患者說:「我的食量很少,但是也都沒有變瘦。」
  胃熱痰阻型:『胃』對應到現代醫學,除了涵蓋器官胃,也有腸道的概念。這類患者的飲食習慣是多油、多糖、多辛辣,因此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情況,也因為腸道鬱熱的關係,而排便習慣不佳,可能多天才排便一次,或是大便較為乾硬難解。另外因為高糖、高油脂的飲食,則易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表現。其他還有舌質較紅、苔黃膩、失眠、脖子兩側痠緊、腳底發熱等問題。」
  肝鬱氣滯型:『肝』在中醫方面來說就是能維持人體氣機循環,確保消化系統、免疫系統及神經系統等功能正常運作。『肝鬱』意思就是人體的氣機循環受阻,通常與壓力、情緒有關,可能是來自工作或是家庭方面的問題,因為壓抑情緒而產生許多症狀,如偏頭痛、胸悶、失眠等問題。有些這類型的人,會靠吃來緩和情緒,如果沒有克制,會養成以吃來解決壓力的習慣,而攝取過多的熱量。
  中醫如何治療肥胖
  肥胖容易引發慢性病,所以減重的目標是預防疾病。109年台灣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肥胖有關,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此外肥胖也可能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孕症、憂鬱症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疾病。因此注意自己的體重、肌肉量、脂肪量也是預防疾病的好方法。
  中醫治療肥胖的方式會建議服用藥物,並搭配埋線針灸或雷射針灸:
  中藥調理:針對不同類型的患者,給予相對應的藥物,改善身體內的環境。例如脾虛濕困的人,可以透過藥物促進水液代謝;胃熱痰阻的患者,則可藉由藥物促進排便,並清除血液中的代謝廢物;肝鬱氣滯的人,則可用藥物調暢氣機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