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十一月

智能復健機器人的應用

文/復健醫學部 蔡素如部長

智能復健機器人的導入

  「智能復健機器人」是專為協助復健治療而設計的機器人,主要目的是協助病人恢復運動功能,並優化治療過程,可以在物理治療、職能治療、以及語言治療等多個方面發揮作用,在臨床應用上具有明顯療效。具體產生療效的主要原理是:機器人會模擬人體正常生理運動狀態的動作,病人於接受訓練時會有大量動作與本體感覺輸入到神經系統,能夠強化及促進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因此導入高科技復健機器人,與基礎復健治療搭配,可以進一步縮短疾病復原所需要的時間。

智能復健機器人的優勢

  復健機器人具有下列幾項優點,包括:第一、機器人提供機械化、標準化的訓練動作模式,短時間內能夠不斷重複訓練,所以具有高精準度、高強度、高重複性的優點。第二,訓練的時候,病人從儀器顯示的螢幕可以立刻看到自己動作表現的數據或圖示,具有即時正向回饋的效果。第三,可以選擇遊戲互動的訓練模式,增加樂趣,提高病人訓練動機。第四,提供客觀量化的評估參數,病人可以瞭解知道治療前、治療後的改變,治療團隊也依據數據變化來設定及調整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智能復健機器人的適應症

  復健機器人主要用於罹患神經疾患需要復健的病人,例如:腦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腦性麻痺、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小腦萎縮、腦部腫瘤、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人)、周邊神經病變等神經疾病。其他疾病,例如骨關節手術後(關節置換、骨折、椎間盤疾患合併無力等)、嚴重創傷手術後、肌少症併行動障礙、肌無力、其他疾患導致運動功能障礙也都適用。由於高昂的設備成本和需要專門培訓的醫療人員來操作,目前台灣各地尚未全面普及。

用心打造全新的智能復健中心

  有感於中部地區民眾對於高科技復健治療的需求,因此本院於汝川17樓寬敞明亮的空間設置「智能復健中心」,配備最先進、最完善的高科技復健機器人與相關設備。復健治療團隊包含復健專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專業技術員等(圖1),提供優質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 步行復健機器人(LEXO)是全台首度引進的高階機種,專為各類無力行走的病人設計,不僅上機快速,還能提供客製化訓練方案。機器人配備懸吊移位系統,以及背部和臀部支撐組件,讓病人進行安全穩定、步態精準的行走訓練。
  • 手臂復健機器人(DIEGO)配備雙側上肢懸吊重力代償及感測器系統,能夠監測上肢自主運動狀態即時調整輸出助力。病人可以選擇各種遊戲情境,也能使用頭戴式裝置進入虛擬實境接受訓練,在進行復健的同時也兼顧趣味性。
  • 手部復健機器人(AMADEO)透過末端效應器系統,在手指末端提供動作引導及感覺回饋,進行手指的屈伸運動訓練、增加手指間的協調與靈活度。
  • 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利用強大電流感應成磁脈衝直接刺激大腦神經元,使腦部迴路重建,對於腦中風後肢體癱瘓無力、失語症、吞嚥困難、認知障礙、憂鬱症等均有顯著療效。
  • 神經肌肉電刺激(NMES)吞嚥治療儀是利用電刺激促進肌肉收縮,以活化失能或萎縮的吞嚥肌肉群,改善吞嚥功能。

智能復健機器人整合式治療─以腦中風治療為例

  以腦中風病人為例,詳細說明復健機器人與高科技治療設備如何介入(如附圖2)。當腦中風後合併認知障礙、憂鬱、失語症、動作控制不良,可安排經顱磁刺激治療來改善。當腦中風合併下肢無力、行走困難,步行復健機器人就能夠幫助病人儘速恢復行動力。當病人需要強化手指精細動作與操控能力的時候,相當適合以手部復健機器人介入治療。當病人上肢近端的肩膀抬舉無力,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導致獨立性降低,此時可以安排做手臂復健機器人來加強。當腦中風後有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引發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就能運用神經肌肉電刺激來訓練強化頸部的吞嚥肌肉。

結語

  智能復健機器人是高科技醫療發展的成果,輔助既有的基礎復健治療,可以為病人帶來精準及高效能的復健療效,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智能復健中心諮詢處:

復健科門診、復健治療室(物理/職能/語言)

專線電話:(04)36097049

院內分機 21780

3
十月

原來運動也有處方!

文/復健醫學部 林紘毅 醫師

  運動處方怎麼開?其實和藥物的處方很像!藥物處方不外乎以下六大原則:

頻率(一天吃幾次)、強度(幾顆)、時間(哪時吃)、劑型種類(藥丸,粉劑…)、一天總劑量、隨著病況增減藥物

  其實運動處方也是如此!運動處方六大原則如下:

  • 頻率Frequency (一天運動幾次,一周運動幾次)
  • 強度Intensity (運動的激烈程度)
  • 時間Time (一次運動多久)
  • 種類Type (有氧運動/阻力運動/柔軟度運動)
  • 總運動量Volume (一週運動目標總量)
  • 進程Progression

  一次的運動會分做三個部分來進行:

  1. 暖身
  2. 主要的運動(大致分為有氧運動/阻力運動/柔軟度運動或任何競技運動)
  3. 冷卻收操

  暖身大多會藉由針對某些特定肌群的低到中強度的活動來降低受傷的風險,一般小於15分鐘。

  主要的運動則多會進行10-60分鐘左右。冷卻收操則是讓身體回到接近休息時的狀況,一般常以低到中強度柔軟度運動來進行,像是一些靜態拉伸。

接下來我們來說明運動處方六大原則

頻率/強度/時間/種類/總運動量/進程,此處以一般人進行有氧運動訓練來說明:

頻率

  建議至少一週三天的中等到激烈的有氧運動,一週三天一次50分鐘,和一週五天一次30分鐘相比,並沒有明顯孰優孰劣。

強度

  最重要,一般會以四個方式進行強度設定。以下簡單介紹四種強度設定方法:

  • 運動當量法:1MET意思為每公斤每分鐘消耗3.5毫升氧氣的活動強度,1MET幾乎是等於人坐著時消耗的氧氣強度,一般常見的運動MET強度參考:瑜珈約為2.5MET,划船約3.3MET,游泳約5.8MET,競技型籃球約8MET,六分速的跑步約為9.8MET),醫師再根據運動類型和強度去給予合適的MET強度。
  • 最大心跳率法:一般常見最大心跳的估算法約為(220-年齡),當然能夠實際去測量更為理想,醫師再根據最大心跳數去給予適合的心跳強度= (%數 X 最大心跳)常見強度與%數對照:輕度57-63%,中度=64-76%,激烈=77-95%。
  • 心率儲備法:目標心跳=(最大心跳-休息心跳) X (適合的%強度)+休息心跳此種心跳強度的設定較最大心跳率法更為合適,特別是考慮到有些患者的休息心跳較高且最大心跳比預期低時。常見強度與%數對照:輕度=30-39%,中度=40-59%,激烈=60-89%。
  • 自覺運動強度法:此種方法設定,是為一個運動者主觀自覺的感覺,量表分數由6-20分,6分是完全不累,通常是沒在活動的情形下的強度,13分是有點累,17是非常累,20則是力竭的強度。常見強度與量表分數對照:輕度=9-11,中度=12-13,激烈=14-17。

時間

  每個人建議每天30-60分鐘的中度強度的有氧運動(每周累積大於150分鐘)或是每天20-60分鐘的激烈強度的有氧運動(每周累積大於75分鐘)。不過即便無法到達這樣的時間數,只要有運動就有益處。

種類

  常見有氧運動的種類有以下幾類型:

  • 耐力型:需要較少的技巧,適合所有的人,例如走路,休閒型的騎車,輕鬆地跳舞等等。
  • 激烈強度的耐力活動且需要些許的技巧:例如跑步,跳遠,划船機,飛輪機,快速型的跳舞。耐力型且需要一定的技巧:例如游泳,溜冰,滑雪等。
  • 休閒運動:例如籃球,橄欖球,足球等。

總運動量 (一週運動目標總量):


復健醫學部 林紘毅 醫師

對於大部分的成人而言,建議每週達到500-1000MET的強度消耗。

運動頻率 X 運動強度 X 運動時間

進程

  慢慢漸進式增加即可。若能進行心肺運動功能的測試,有助於進行更精準的運動處方喔!歡迎大家至醫師門診討論專屬於您的運動處方吧~

3
十月

惱人的五十肩

文/復健醫學部 陳耀仁醫師

  五十肩又名冰凍肩,常發生於40至60歲的人,其中以女性較多見。在一般人的發生率約為2至5%,並不很多,且只占因為肩膀疼痛到醫院就診患者的10%,但是五十肩常常造成患者日常生活的困擾,所以讓人印象深刻。

  五十肩發生原因不明,不過在糖尿病患、甲狀腺疾病等內分泌疾病患者較常見,另外肩膀發生過骨折、創傷或是腦中風患者偏癱側的肩膀,也屬於常見原因。五十肩的病程一般可分為四期,第一期(第1-3個月)主要表現為肩疼痛,但活動度只有些微受限,第二期(第3-9個月)症狀為較明顯的肩疼痛及肩膀活動受限,第三期(9-15個月)疼痛可能稍微減少,但肩膀活動度明顯受限,第四期(15-24個月)肩膀疼痛度與活動度逐漸改善;不過有一部份患者活動度受限的時間超過兩年,因此還是需要積極的醫學處理。

  五十肩執行下面三個動作受限的程度較明顯:(1)肩膀外轉,如梳頭髮、穿脫衣服。(2)肩膀外展,如伸懶腰、打招呼揮手。(3)肩膀內轉,如扣內衣、抓癢。所以明顯影響日常生活活動。

  病患若因為肩膀疼痛就診時,醫師會先問診、身體檢查及安排適度的儀器檢查,如X光檢查、超音波,以判定是否為五十肩。必須先排除一些較嚴重的疾病,例如肩部的腫瘤、少數的胸腔疾患、心臟血管狹窄或是免疫疾患,這些疾病在初期有可能只以肩膀疼痛來表現。另外許多頸椎疾患,也常合併肩膀疼痛。必須要有正確的診斷,五十肩的治療才會有效。

  因五十肩的主要症狀為疼痛及關節活動受限,所以治療上會針對這兩個症狀進行治療。

  • 在增進關節活動度上:物理治療師會教導患者改善駝背姿勢,並在適度熱敷後,讓肩部軟組織延展性增加,再進行手法治療,包括被動關節鬆動術及關節牽拉和輔助性主動關節活動,以增進肩關節活動度,後續的物理治療包括肩胛姿勢訓練、肩部肌群訓練與自我運動,以降降低五十肩再度發生。若肩關節活動度嚴重受限時,也可由醫師執行關節注射溶液,進行肩關節擴張術,加強關節鬆動的效果。
  • 在降低疼痛方面:可以利用熱敷、電療儀器及適度的使用止痛藥物。不過疼痛症狀較明顯時,醫師可藉由超音波導引,進行肩關節腔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改善肩關節腔內發炎狀況;另外超音波導引肩胛上神經阻斷術或胸外側神經阻斷術,也可降低疼痛程度,減少患者在進行手法物理治療時的疼痛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