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八月

重新燃起的火光,該如何延續~器官移植後的飲食

文/營養科 陳夢屏營養師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大家都對器官移植寄予厚望,但實際上移植後就真的能「重生」了嗎?其實不然。移植後的病人必須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來預防排斥的發生,同時在移植後初期也需要使用多種抗生素來預防感染,為了在「器官排斥」與「外來感染」兩者之間取得平衡而費盡心力。所以除了遵循藥物治療,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飲食必須控制!因為好的飲食搭配可以幫助你在「預防感染」這件事上事半功倍,還能維護新植入器官的正常功能,同時還可以預防或改善因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所衍生的代謝性問題,例如: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一舉數得,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飲食原則吧!

一、急性期:

  在移植後的最初1~2個月,您需要良好的營養來幫助您的身體康復。攝入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以幫助切口癒合和對抗感染是至關重要的。

飲食原則:

1.依病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良好的來源包括家禽(雞、鴨)、魚、海鮮、紅肉、雞蛋和奶製品(如牛奶)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合適的熱量和蛋白質可以向營養師或醫療團隊諮詢。

2.禁食葡萄柚(汁)及柚子以免影響到藥物的作用性。

3.避免隨意食用補品及增強免疫的食品。

4.限制醣類攝取量,並且避免精緻糖類,如:砂糖、冰糖、蜂蜜、糖漿、糖果及甜食等,以減少高血糖及高劑量類固醇所引起的月亮臉、水牛肩(背部脂肪增加)等症狀。

5.維持三餐飲食份量及內容一致性,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率。

6.注意食品的衛生與安全

注意衛生:用餐及烹調製備前要先洗手,盛裝食物的器具應保持清潔或煮沸消毒。

生熟食分開處理:生食及熟食用的器具要分辨清楚,如砧板或刀具,以避免生熟食交叉汙染。

加熱煮沸完全:食材煮熟煮沸加熱完全後才可食用,避免攝取生食,例如未全熟的牛肉魚肉、半熟或不熟的蛋類、生菜沙拉、醃製物品或含有活菌類的食品(如:養樂多)。

食品儲存應於適當安全溫度下:餐點應當餐服用,避免久置於室溫下,隔餐勿食。選擇衛生安全食材及飲用水:應注意食材及食品的保存期限,不可食用過期食品。飲用水應使用經檢驗合格的水源,泉水、礦泉水等符合飲用水標準的產品,仍需經過煮沸後才可以喝。

水果攝取:選用可剝或是可去除外皮的水果,可避免吃進果皮上的微生物,若要連皮一同食用,應當先去除果蒂,洗淨後再以熟水沖洗過後才可食用。

不要攝食生蜂蜜:含有肉毒桿菌屬的細菌。

二、維持期:

  適量的營養以維持移植器官的功能,並且降低因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所衍生的代謝性問題,提昇生活品質。

飲食原則:

1.過了急性期之後,蛋白質攝取量降低至一般建議量即可;熱量攝取以維持適當的體重為原則,適當的體重請向您的營養師或醫療團隊諮詢。

2.多選食蔬菜、水果,以增加纖維質與維生素的攝取量,但需禁食葡萄柚(汁)及柚子。

3.少吃精緻糖類,如: 砂糖、冰糖、蛋糕、甜點、冰淇淋等,因為過多的糖類會轉變為三酸甘油酯,易引起高血糖和高血脂。

4.少吃油炸、油煎、油酥食品,可調整飲食烹調方式,改以清蒸、烤、燉煮等取代油煎油炸的方式。

5.少吃高飽和脂肪食物,如:動物性脂肪(豬油、牛油、肥肉、奶油)、部份植物性油脂(棕櫚油、椰子油及其製品)、奶油製品(奶油蛋糕、冰淇淋、乳酪)以及巧克力。

6.少吃高膽固醇食物,如: 內臟(腦、肝、腰子)、蟹黃、蝦卵、魚卵等。

7.避免高脂肉類,如: 蹄膀、梅花肉、五花肉、香腸、臘肉、牛腩等。

8.烹調宜用植物油,如橄欖油、芥花油、葵花油、大豆油等,但要適量。

9.飲食宜清淡,調味不要太鹹,以預防高血壓和水腫。

10.遵從醫囑或營養師建議,補充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以上為飲食通則,因為移植的器官不同,個人病況也不同,所以如有需求,還請您向您的醫療團隊或專業人員諮詢。

  生命如煙花,稍縱即逝,器官移植這項技術能讓消逝的花火得以延續,但這新燃起的火光不是單靠藥物治療就可以維持,需要正確的飲食和充足的營養來守護,這樣新生的火花才能得以持久綻放。

2
八月

器官你來換,副作用中醫來緩─中醫於器官移植術後之輔助療法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許睿杰醫師

  前年大甲鎮瀾宮董事顏清標先生因肝病接受次子顏仁賢捐贈的肝臟進行換肝手術,藉由活體捐贈讓愛得以在家人身上延續,華人文化中最早有器官移植概念是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列子.湯問》,文中提到魯國的公扈和趙國的齊嬰兩人生病,名醫扁鵲診斷這是屬於先天個性缺陷所致的疾病,只要將兩人心臟互換就可以治療,取得雙方同意後,扁鵲讓兩人喝下麻醉酒進入麻醉狀態,成功實行換心手術,此雖為美好傳說,但也表示人們在器官移植上的想像不曾間斷。

  台灣器官移植於1968年台大教授李俊仁醫師,於1968年領導團隊完成亞洲第一例活體腎臟移植手術後,隨著醫療的進步目前已能進行心、肺、肝、腎等器官移植。早期器官移植剛發展時面臨不少困境,例如好不容易熬過漫長的手術,但患者接著必須面對免疫排斥的死亡陰影,讓術後存活率在三成左右徘徊,直到西元1983年,新一代抗排斥藥物環孢素的應用,讓器官移植手術後存活率可以提升到六成左右。

  因器官移植是極其複雜的醫療技術,患者在接受手術後,自身免疫系統會將移植的器官視為外來異物而進行攻擊造成器官損傷,此時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劑以降低排斥反應以免移植失敗,但若藥物超量又可能導致患者免疫力太差,雖然保住器官,但患者本身卻容易遭受細菌、病毒等感染而喪命,所以需要抽血以監測藥物有效濃度,在器官排斥與外來感染之間取得相對平衡。器官移植術後病人常需要服用多種抗排斥藥物與類固醇減少自身免疫系統對器官的攻擊,但藥物有其副作用,中醫藥調理可減輕副作用,可提升生活品質與穩定病情。

中醫藥調理改善副作用

一、器官移植手術:手術過程出血容易耗傷氣血、損傷絡脈,術後發炎與免疫排斥等反應,以中醫辨證角度屬於濕熱證或痰瘀互結,可選用清利濕熱與活血化瘀、化痰散結等中藥減少免疫與發炎反應。

二、服用類固醇:常見的副作用是容易罹患高血糖或高血壓,需要配合服用降血壓與降血糖藥物。此外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會有肥胖、月亮臉、水牛肩、皮膚變薄、痤瘡、腸胃不適、骨質疏鬆等症狀,在中醫屬於痰熱互結、陰虛陽亢等證,可以選用清化痰熱與滋陰降火的藥物例如瓜蔞實、生地等。

三、抗排斥藥副作用

1.腸胃不適、噁心嘔吐:消化道功能失調,例如噁心嘔吐、胃痛、食慾不振等,臨床顯示中醫經由調理脾胃方式,給予健脾益胃理氣化濕的中藥如陳皮、半夏、茯苓、白朮等可改善食慾、減輕腸胃不適,在飲食方面宜多吃較清淡營養食物,可採取少量多餐方式進食。

2.口腔潰瘍:有些患者會引發口腔黏膜潰瘍等陰虛火旺情形,可適當搭配滋陰清熱中藥如天門冬、生地黃、黃芩等改善症狀,並注意水分與電解質的平衡攝取,發生口腔潰瘍症狀則可含冰塊或使用吸管幫助吞嚥 。

3.牙齦浮腫:免疫抑制劑會引起牙齦增生浮腫,在中醫屬胃陰不足、虛火上炎、循經上擾齒齦,可選用甘露飲、清胃散來改善不適。

4.皮膚疹、痤瘡:若有皮膚疹與痤瘡等症狀產生,在中醫多屬風、濕、熱、瘀阻於肌膚所致,可選用清利濕熱、涼血去瘀例如金銀花、連翹、牡丹皮、紫草等改善症狀。

5.骨髓抑制:免疫抑制劑會造成白血球、紅血球與血小板下降,中醫可運用健脾益胃與滋腎填精的方式調理,若因血小板下降伴有出血瘀血現象,可選用涼血止血中藥,例如仙鶴草、槐花、藕節等治療。

6.肝功能上升:某些免疫抑制劑對肝臟有損傷,臨床會有肝指數異常,產生黃疸與右脅肋脹痛等不適,在中醫屬於肝膽濕熱、絡脈瘀阻,可應用清熱利濕,化瘀解毒的方式治療,選用如柴胡、黃芩、茵陳、虎杖等中藥緩解症狀。

7.泌尿道不適:某些免疫抑制劑會有腎臟毒性,臨床會有下焦濕熱的症狀,例如小便疼痛、頻尿甚至血尿等不適症狀,可運用利水滲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方式治療,可選用例如豬苓湯、五淋散等方藥治療。

  器官移植手術後必須配合西醫師醫囑與監測血中藥物濃度,不可自行增減藥物劑量,若欲搭配中醫輔助療法,應找尋合格中醫師診治,中醫師經過望、聞、問、切等方式為每一位病友進行個體化的體質辨證,之後再開立相應處方治療,建議病友切勿相信坊間來路不明偏方或草藥,不但沒有療效,反而導致症狀加重延誤病情。

  傳統中醫認為人體是小宇宙,天地為大宇宙,大小宇宙許多訊息相通,人體活動也多呈現24小時晝夜生理節律,就如同地球自轉規律,這顯示生理節律受外界環境周期性變化而同步,另外中醫很早就理解到身心會相互影響,長期負面情緒與壓力有礙身體復原,建議病友亦應努力調整身心狀態與生活,回歸相仿於大自然正常運作的規律生活當中,建議加入病友支持團體並投入感興趣的事物當中,讓情感得以宣洩轉換注意力;平日生活作息正常,依據天氣變化配合適宜穿著預防感冒或中暑,此外熬夜會耗損人體陽氣與陰液,盡量在晚上十一點前就寢;培養運動習慣,逐漸舒緩緊張僵滯身心,讓精氣神日漸飽滿;飲食方面應以平性營養食物為主,需要少吃食物有(1)屬性寒涼的食物如冰品、西瓜等(2)屬性燥熱的食物如辣椒、大蒜、胡椒等(3) 油膩與烤炸辣之品(4)避免菸、酒、咖啡與茶等刺激性食品影響睡眠,若病友們攝取足夠營養、充份休息、適度運動並且適時抒發情緒都皆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

2
八月

懂你肝的醫師和在乎你的團隊─陳堯俐醫師與移植團隊

文/肝膽消化外科

  陳堯俐醫師於1998年前往法國Paul Brousse Hospital進修,2002年通過衛生署認證取得屍體肝臟移植醫師資格,同年也順利進行首例屍體肝臟移植手術,並於2004年取得活體肝臟移植醫師資格。

中山附醫肝臟移植 曙光再現

  陳堯俐醫師領軍的肝臟移植團隊,成員包括一般外科移植醫師、影像醫學科醫師、麻醉科醫師、感染科醫師、重症醫學科醫師、專科護理師、藥師、社工師、營養師,及外科加護病房、開刀房、麻醉科及移植病房之護理人員等,進行跨團隊之整合照護模式。在各團隊成員一起努力與奮鬥下,已在肝臟移植領域成為後起之秀,陳堯俐醫師以縮短開刀時間、提供專業照護、持續創新等特色逐漸站穩腳步。

活體肝臟移植手術之術前準備 宜相當謹慎小心

  根據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定,捐贈者與受贈者需為五親等內之血親或姻親,為年滿20歲成年人,或未滿18歲但有法定代理人之書面同意。捐贈者須生心理成熟且清楚了解手術風險與益處,基於自由意願就可被允許成為一位合適的捐贈者。

  捐贈者生理評估方面,包括:血型、血液及血清學檢驗、肝臟功能、心肺功能、影像醫學(評估捐贈者之肝臟容積、肝動脈、肝靜脈、肝門靜脈及膽道的走向及變異情況之複雜度),及捐贈出的肝臟容積是否足夠給予受贈者;心理評估方面由精神科醫師及社工師評估,包括:精神、家庭、社會系統及捐贈意願,以上評估資料經完整收集後,送交倫理委員會送審核通過後即可安排活體肝臟移植手術,謹慎的確保捐贈者之安全。

活體肝臟捐贈者術後恢復快且肝臟再生能力佳

  文獻指出肝臟捐贈者術後常見併發症主要為肺部與膽道併發症、傷口感染等,發生率為35~40%、死亡率約佔0.5%。捐贈者之肝功能指數應於手術一週後會逐漸恢復,平均住院天數為8~9天,出院後回家調養並陸續回門診進行追蹤至肝臟功能恢復正常水平,平均約3至6個月可返回至手術前正常之全職工作狀態。而肝臟再生能力在術後的七天內成長最迅速,本團隊研究統計分析在第一週捐贈者肝臟容積會再生平均達到術前的66.7%,ㄧ個月平均後達76.8%,ㄧ年平均為87.6%。

活體肝臟受贈者須終身接受口服免疫抑制劑(抗排斥藥物)避免排斥反應

  肝臟移植術後之排斥反應可能發生在手術後的任何時間,通常會造成肝功能異常,大部分的排斥反應可經藥物治療後獲得控制,但仍有治療失敗之可能性,極少數的急性排斥會演變為慢性排斥,而慢性排斥將可能導致肝臟衰竭,必須再次接受肝臟移植手術,故受贈者遵照醫囑定時定量服用抗排斥藥物,且不任意停藥,是相當重要的。服用抗排斥藥物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包括容易感染、腎臟及神經損傷,以及新陳代謝疾病,例如,高血糖、高血脂及高尿酸等,因此醫師會定期監測抗排斥藥物濃度及相關的血液檢驗,以維持排斥與感染間的平衡。

肝臟移植團隊人數持續擴增 複製成功經驗厚植發展基礎

  陳堯俐醫師於2002年完成第一例肝臟移植手術後,其後接受移植之案例數逐年增加,截至2022年,共執行741例肝臟移植手術,每年案例數平均可達50~60例。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目前病人住院死亡率均小於6%,位居全國的前段班。陳堯俐醫師分析,移植成績能不斷進步與團隊持續累積與複製成功經驗有關。根據團隊統計,目前肝臟移植手術時間平均僅為6~7小時,關鍵在於透過團隊不斷學習與創新,將成功經驗複製至下次手術,同時將這些成功經驗寫成論文發表,厚實團隊發展基礎。

成立新肝寶貝病友會 交換術後保健經驗並重建受贈者自信心

  2010年8月,陳堯俐醫師特別為肝臟移植病友成立「新肝寶貝病友會」,藉由舉辦有關移植術後的醫療保健座談,增加病友對術後健康維持的知識,同時也讓病友進行心靈分享,以提升自信心。病友會於創立至今已舉辦11屆,人數從草創時期的幾十人,到近幾年參與平均人數可達三、四百人,顯見病友對於移植團隊之服務有很高的滿意度。陳堯俐醫師希望肝臟移植的大家庭,能夠在有限的資源與空間,讓病友持續受到團隊專業及完善的醫療照護。

擁有熱情與能力後,制度建立才是肝臟移植團隊永續發展的核心

  陳堯俐醫師強調,投入肝臟移植不僅是醫師要有熱情,醫院端也必須給予團隊實質幫助,包括從軟硬體、器械設備、人員訓練等,這些都需要管理階層願意投入,才能為團隊建構紮實基礎,不斷往成功的方向發展。擁有熱情與能力後,制度建立才是團隊永續發展的核心,而制度的建立與領導者息息相關,以他而言,就是從無私的角度出發,每個人都是成就這個團隊的重要關鍵,大家分工合作投注心力,自然可以形成一股正向力量以凝聚團隊向心力,維持熱情持續創造醫療可能性,嘉惠更多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