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八月

治療鼻中膈彎曲、鼻息肉及慢性鼻竇炎 4k微創螺旋刀系統與3D導航定位手術的應用

文/耳鼻喉科 黃承楨 醫師

鼻中膈彎曲、下鼻甲肥大原因

  鼻中膈彎曲為耳鼻喉科常見的疾病,病患主訴通常為鼻塞、張口呼吸、睡眠呼吸中止等等。患者常會詢問,沒有外傷病史,為何為彎曲?彎曲原因,主要是在生長發育時,構成鼻中膈的軟骨及硬骨生長速率不同,如同陸地板塊效應,互相擠壓而彎曲。臨床上,約30%的嚴重彎曲患者,具有鼻塞、睡眠障礙,才需要處理。鼻中膈彎曲患者,常伴隨下鼻甲肥大的問題。所謂的下鼻甲,就是照鏡子時,可以看到在鼻孔處,左右各一球圓圓的粉紅色組織。下鼻甲肥大可分為骨頭肥厚增生(hypertrophy),或是黏膜肥厚增生,也就是俗稱的肥厚性鼻炎。骨頭肥厚增生,通常歸類在先天性肥大,而黏膜肥厚增生,則為後天刺激造成,例如過敏原、PM2.5、香菸及2手菸的接觸等等。

鼻中膈彎曲、下鼻甲肥大內科治療


耳鼻喉科 黃承楨 醫師

  一般藥物治療以類固醇噴劑、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為主。臨床上,局部血管收縮劑因為使用超過3天會造成藥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故不建議長期使用,常常在門診遇到病人,提到越噴越塞的藥物,大多屬於此類。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就必須以外科方法處理。

鼻中膈彎曲、下鼻甲肥大外科治療

  回顧目前文獻,常見、有效的手術方法為鼻中膈黏膜下切除術(submucosal resection)。想像鼻中膈為三明治結構,鼻中膈軟骨就像中間的火腿,鼻中膈黏膜如同外側2片麵包。手術原理是將麵包(黏膜)與火腿(軟骨)分開,把彎曲鼻中膈移除,再將2片黏膜貼上即可。由於保留支撐鼻中膈的軟骨及硬骨,故術後鼻子外觀及強度與術前相同,患者不需擔心。

  根據目前文獻,下鼻甲手術方式可分為三種,分別為傳統鼻甲切除手術,射頻(radio-frequency)手術及微創螺旋刀(microdebrider)手術。傳統切除手術因為傷口大、疼痛感強烈及術後出血量多,現今已少施作。射頻手術因燒灼鼻黏膜組織,故容易形成術後結痂及鼻腔異味,且容易復發,因此也較少使用。4k微創螺旋刀螢幕系統,由於使用4k內視鏡主機及螢幕,提升手術視野對比度及清晰度,能將鼻腔結構看得相當清楚,再搭配2.9mm口徑下鼻甲微創刀,將肥大鼻肉組織清除,原理就如同抽脂般簡單。除了可以完整保留鼻黏膜外,復發機會低,術後疼痛感輕微,傷口出血量也少,故為目前主流的手術方式。手術缺點在於術後會有輕度滲血之情況,患者需在鼻腔放置鼻填塞海綿,因此會有張口呼吸不適感約3至4天。此外,術後建議7天內勿搬重物或是跑步等激烈運動,避免造成術後出血情形。手術時間約30分鐘,患者可選擇門診或是住院手術。

慢性鼻竇炎原因及分類

4K內視鏡系統-黴菌性鼻竇炎

  鼻竇炎,4種常見症狀包含鼻塞、黃鼻涕、嗅覺不好及臉部悶脹感。小孩由於鼻涕倒流刺激氣管,所以慢性咳嗽也是常見症狀之一。鼻竇炎依症狀時間來做分類,症狀1個月以下,歸類在急性鼻竇炎,如超過3個月以上,則歸類在慢性鼻竇炎。鼻竇炎形成的原因可分為2大類。一類為環境因素,包含病毒、細菌及過敏原(香菸、2手菸、塵蟎等)的接觸,長期暴露下,鼻竇黏膜發炎腫脹,自然容易發炎。另一類為宿主(host)因素,也就是個人體質。先天鼻竇開口發育較窄,鼻竇黏膜發炎時容易阻塞開口,形成鼻竇炎。

  此外,先天鼻黏膜屏障(mucosalbarrier)基因調控不良,造成鼻黏膜細胞間緊密及黏合連結(tight junction, adherence junction)比一般人脆弱,易遭受微生物攻擊而讓細菌及病毒穿透。慢性鼻竇炎臨床表現型(phenotype)可分為2種,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增生(CRSwNP)或是慢性鼻竇炎不合併鼻息肉增生(CRSsNP)。根據分子機轉型(endotype)可分為第1型、第2型及第3型發炎反應。

4K內視鏡系統-蝶竇炎

其中,以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第2型發炎反應患者最難以治療,目前醫學上致力於找出此類病患,可加入生物製劑(biologics)作為輔助治療,效果相當良好。臨床上,何種特徵比較屬於這類患者?過去有氣喘病史、症狀上若有嗅覺喪失、抽血免疫球蛋白E(IgE)大於100或嗜酸性球(eosinophil)大於250,鼻息肉組織在高倍顯微鏡下超過10顆嗜酸性球,就會偏向是此類患者。

慢性鼻竇炎內科治療與生物製劑

根據近期歐洲鼻竇炎鼻息肉治療指引(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EPOS 2020),慢性鼻竇炎適當內科治療(appropriate medica therapy-AMT)以鼻用類固醇、鼻沖洗為主要治療方式,抗生素角色逐漸降低。

4K內視鏡系統-鼻息肉增生

而第2型發炎反應慢性鼻竇炎患者,由於發炎細胞以嗜酸性球居多,細胞激素(cytokine)以interleukin(IL)-4,5,13為主,建議可加上生物製劑作為治療。根據統計,在台灣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第2型發炎反應患者約2~3成,西方國家卻達到8成。然而,由於飲食西化,造成台灣越來越多以嗜酸性球為主的第2型發炎患者,這種現象,稱之為嗜酸性球轉移(eosinophil shift)。

慢性鼻竇炎外科治療

  慢性鼻竇炎內科治療效果不好時,就必須以手術方式介入。手術的目的不單單只是移除鼻息肉,更重要是提供內科藥物治療的通道。標準手術方式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Surgery- FESS)。原理是利用內視鏡搭配旋轉刀,將病變的組織如鼻息肉,增生骨頭移除。

3D光導式導航系統

然而,在處理較為深處的後篩竇、蝶竇及顱底部分,手術視野較為昏暗。4K螺旋刀螢幕系統,相較於傳統1080P系統,提升畫素、對比度及明亮度,對於神經與血管等重要組織,能夠看得更清楚,增加手術安全性與效率。人類的鼻竇極其複雜,每個人都不相同。過去醫師很難100%確定是否有將病灶清除乾淨。隨著醫療器材的進步,3D導航定位系統,就能提供個人化的鼻竇地圖,讓醫師知道是否有將鼻竇炎清除乾淨。定位原理是將電腦斷層影像上傳至導航系統,術中建立個人3D立體影像的『鼻竇地圖』,誤差範圍只有1~2mm。讓醫師在手術時精準移除病灶,同時避開眼睛跟顱底等中樞神經組織,增加治療成功率及安全性。鼻竇炎手術必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因此患者術後必須住院至少1晚,觀察是否有麻醉後造成噁心嘔吐的不適感,一週內不能從事激烈運動,避免形成術後出血的情況。鼻竇炎復發患者,常與抽煙相關,術後也建議避免接觸香菸及二手菸。

3D磁導式導航系統

根據世界大型文獻統計,鼻竇炎手術一年內復發率為3.5%,5年內復發率為6.5%。另外在10年追縱下,病患生活品質獲得相當大得的改善,顯示手術治療的高成功率及術後效果。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不需要額外自費。

4K內視鏡系統
4K內視鏡系統

參考文獻:

  1. Updates in techniques for improved visualization in sinus surgery. 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21 Feb1;29(1):9-20.
  2.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urbinoplasty versus Microdebrider-Assisted Turbinoplas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5 Dec;153(6):951-6.
  3. Long-term efficacy of microdebrider-assisted inferior turbinoplasty with lateralization for hypertrophic inferior turbinatesin patients with 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 Laryngoscope. 2008 Jul;118(7):1270-4.
  4. Septoplasty for nasal obstruction due to a deviated nasal septum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Rhinology. 2018 Sep1;56(3):195-208.
  5. Septoplasty: Basic and Advanced Techniques. Facial Plast Surg Clin North Am. 2017 May;25(2):161-169.
9
七月

擺脫復發性鼻竇炎 3D立體定位導航(Navigation)微創手術快狠準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耳鼻喉頭頸外科 黃承楨 主治醫師

鼻塞為耳鼻喉科門診相當常見的症狀,鑑別診斷包含鼻中膈(隔)彎曲、下鼻甲肥大(厚)、鼻竇炎、鼻息肉、鼻腔或鼻咽腫瘤等等。慢性鼻竇炎盛行率高達20%,四大症狀除了鼻塞外,還有黃鼻涕、嗅覺不良及臉部脹痛感。民眾如果有此四大症狀的2種以上,且時間超過3個月,就必須懷疑慢性鼻竇炎的可能性。

鼻竇是位在眼睛及鼻腔周圍的氣化空腔。主要功能是減輕頭骨重量,共鳴及保護作用。人類具有四對鼻竇,分別是額竇、篩竇、上頷竇及蝶竇。鼻竇如果遭受細菌、黴菌、空氣汙染或牙齒感染等刺激,使鼻竇黏膜反覆發炎,就叫做鼻竇炎。如果鼻竇長期處在發炎感染狀態下,鼻息肉就有生成的可能。鼻竇炎一般可以嘗試藥物治療,例如鼻用類固醇噴劑、鼻部沖洗或抗生素等等。但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好,部分患者就必須接受手術治療。

慢性鼻竇炎診斷的2大黃金工具為:(1)鼻竇內視鏡、(2)鼻竇電腦斷層。鼻竇內視鏡底下,常常可以見到鼻息肉增生合併大量黃鼻涕。鼻竇電腦斷層可顯示各個鼻竇的發炎程度及鼻竇開口阻塞的情況。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標準治療方式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簡稱FESS),一般可以治癒8-9成患者。原理是利用內視鏡搭配微創旋轉刀,將病變的組織如鼻息肉、肥大骨頭移除,打開阻塞的鼻竇開口,恢復鼻竇纖毛功能。然而,其中有20%的患者會復發,而復發患者中約20%需要第2次,甚至第3次以上的手術。

由於第1次手術後,正常鼻竇的結構會被破壞,於是第2次手術時,醫師就容易迷路在複雜的鼻竇結構中。傳統內視鏡手術因為是2D平面視野,手術清除範圍就相對來的保守,特別是在靠近眼睛或顱底的位置,造成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猶如人會迷路,就有車用導航的發明。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就是讓醫師不會迷路在複雜的鼻竇中。

2002年,美國耳鼻喉醫學會就已經提出,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的重要性及適應症。適應症包含鼻腔內腫瘤切除、復發性鼻竇炎、全鼻竇鼻息肉增生、鼻竇炎眼睛或腦部併發症等。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光學式或磁導式定位導航系統,已經成為臨床鼻竇炎內視鏡微創手術最重要的幫手。

導航定位原理是將病患術前電腦斷層影像上傳至導航系統,術中利用光學或磁力定位,藉由病人頭戴上感應器束帶及發射器,就能建立個人即時(real-time)3D立體影像的個人『鼻竇地圖』。藉由個人化的鼻竇地圖,將鼻息肉及發炎組織清楚定位(誤差範圍僅1~2mm),精準切除鼻息肉,保留正常鼻竇黏膜組織。此外,醫師在術前及術中規劃手術路徑,避開重要的器官像是眼睛跟顱底,就可以避免傷及重要的中樞神經組織,增加治療成功率及安全性,以及降低術後出血量及疼痛感。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不需要額外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