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二月

營養飲食提升免疫力—預防帶狀皰疹

文/張靖欣營養師

  帶狀皰疹俗稱皮蛇,發作時病毒沿著神經皮節分布,皮膚冒出水泡就像蛇在身上爬行一樣,令人發癢疼痛苦不堪言。研究發現帶狀皰疹容易發生於50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壓及腎臟病等)、癌症患者、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溼性關節炎等)、免疫力下降(飲食不均衡、疲勞、壓力、少運動及睡眠不足等)及曾罹患新冠肺炎民眾等。

預防帶狀皰疹要注意:

  1. 達到均衡飲食:攝取六大類食物,以天然食物為主,減少精緻加工食品
  2. 養成運動習慣:每週至少運動三天,每次至少達30分鐘
  3. 睡眠時間充足:減少熬夜,充分放鬆休息
  4. 適時壓力緩解:休閒娛樂紓壓,唱歌、聽音樂、看電影等
  5. 足夠水分攝取:白開水攝取幫助身體代謝,不以咖啡或茶葉水取代白開水

6.評估接種疫苗:

 高風險族群經醫師評估後施打帶狀皰疹疫苗

  現代人生活忙碌,加上外送平台興起,許多人幾乎餐餐外食,高鹽、高油、高熱量、過多的肉類但不足夠的蔬菜水果,長期下來引起營養攝取不均衡的問題,加上不良的生活型態進而造成免疫力下降,因此首先需要注意均衡飲食。

衛福部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攝取六大類食物:

依據國健署「我的餐盤」六口訣可簡單跟著吃:

  • 每天早晚一杯奶-每杯=240ml
  • 每餐水果拳頭大-女性拳頭大小
  • 菜比水果多一點-每餐至少吃半碗量蔬菜
  • 飯跟蔬菜一樣多-主食多選擇未精製全榖雜糧
  • 豆魚蛋肉一掌心-每餐自己一個手掌心份量
  • 堅果種子一茶匙-每天一個白色塑膠湯匙量

  提醒因疾病需調整飲食的病友,例如:糖尿病及腎臟病等宜先諮詢營養師適合之飲食建議。

提升免疫力,足夠營養素攝取:

  • 維生素B群(維他命B群)包含維生素B1、B2、B6、葉酸及B12,可維持神經細胞膜功能、幫助神經傳導作用,及參與能量代謝增加抵抗力。壓力大及熬夜疲勞情況下會增加B群消耗,而患病後補充能幫助神經修復。來源:瘦肉、全穀類、堅果、乳品、深綠色蔬菜及蛋等。
  • 維生素C(維他命C)與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及腎上腺素(讓人體可以面對緊急狀況和壓力的激素)的合成有關,也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刺激白血球作用促進免疫力。來源:新鮮的蔬果,如:芭樂、奇異果、柳橙、甜椒及青花菜等。
  • :參與免疫細胞的生長分化可維持免疫系統正常功能。來源:肉類、海鮮(魚、牡蠣、蛤蠣等)及全穀類等。
  • 優質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抗體的重要原料,若攝取不足免疫系統就無法發揮正常功能,選擇優質蛋白質食物身體利用性佳。來源:肉類、魚類、黃豆製品、蛋及乳品。

避免刺激性食物

  罹患帶狀皰疹時須避免刺激性食物,例如:油膩、辛辣、高糖及酒精食物等。

3
十月

營養與退化性關節炎

文/營養科 徐欽鵬 組長

  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為全球常見的關節炎之一,嚴重時會引起關節疼痛、腫脹與緊繃僵硬等不適症狀。根據108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臺灣OA盛行率約15%,其中70歲以上長者更逾70 %罹有OA,多數研究發現女性發生率明顯較男性為高,而老化、肥胖、關節損傷與長期受壓、遺傳或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皆為引起OA的風險因子,但OA迄今僅能採取症狀緩解、使用護具等保守治療,若對病人的活動影響甚鉅時甚至需考慮人工關節置換術。

  除了前述常規治療外,飲食與生活亦被認為能改善OA引起的不適症狀,一篇回顧式研究指出以下可能影響OA之生活與飲食型態[1]:

  1. 體重管理:肥胖者有更高接受關節置換術的風險,而肥胖將導致體內慢性發炎,並透過白色脂肪增加瘦素(Leptin)生成,肥胖者體內的高瘦素量被認為將促進炎症進而損傷軟骨,且肥胖亦會促進代謝症候群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高血糖所形成的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沉積於關節亦會造成軟骨傷害,德國研究指出高血糖可以作為預測OA病人未來接受關節置換術的獨立因子[2],而肥胖病人減重至少10%可降低發炎與代謝反應並減緩疼痛。
  2. 膳食脂肪:脂肪攝取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向來倍受關注。體內較高的ω-6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與關節發生滑膜炎(Synovitis)有關,而ω-3脂肪酸則與軟骨耗損呈負相關、並可降低發炎反應[3]。但部分研究發現透過攝取高劑量魚油補充ω-3脂肪酸對減緩OA病人的關節疼痛似乎無顯著好處,建議必要時適度補充即可。日常烹調可採用富含ω-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菜籽油取代ω-6脂肪酸含量較高的大豆油、葵花油等,並充分攝取富含脂肪的油性魚(oily fish),如鯖魚、鮭魚、沙丁魚等以補充ω-3脂肪酸。
  3. 膳食膽固醇:高膽固醇血症可能促進發炎反應因而增加OA發生風險,且促進體內低密度脂蛋白形成, 受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可能參與滑膜炎與軟骨破壞,故血清膽固醇 > 200 mg/dL或低密度脂蛋白 > 100mg/dL者建議宜控制飽和脂肪酸攝取量小於每日總熱量之10%(男性約31g/day、女性約24g/day)、每日自各類天然食物攝取植物固醇(Phytosterol)至少2g/day[4]、攝取高黏度纖維如燕麥、亞麻籽等、並選用大豆蛋白與堅果類食物,且仍建議肥胖者應適度減重。
  4. 抗氧化物質:部分研究發現,抗氧化維生素A、C、E或許可降低OA帶來的疼痛,抗氧化物質可能可延緩體內自由基對OA的影響,且維生素C亦是促進膠原蛋白形成的關鍵,雖然仍無充分證據證明抗氧化物質對改善OA的助益,但仍鼓勵攝取足夠抗氧化物質維持健康。
  5. 維生素D:維生素D可維持骨代謝、體內鈣恆定與抑制發炎反應,近年更被認為可維持肌力,對改善OA症狀具有正面益處,建議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各類油性魚、蛋黃、牛奶與菇類,或在未擦防曬乳的情況下每日適度日曬10~20分鐘以促進體內合成維生素D。
  6. 維生素K:維生素K可協同骨鈣素(Osteocalcin)強化骨骼,研究發現缺乏維生素K者可能易導致膝關節半月軟骨受損,故建議可增加植物性食物,如甘藍、深綠色蔬菜或植物油等攝取維生素K1,而維生素K2則為腸道細菌合成,亦可透過動物性食品如雞蛋、乳製品、肉類與發酵食品攝取。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是生命期不可避免的歷程,但造成OA的風險因子如肥胖、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等皆可透過日常管理來改善,尤其肥胖造成的健康風險已為現代人熟知。雖然營養素對於OA的影響與功效仍需更多研究證實,但每一種食物都有其好處,均衡攝取各類天然食物即能從中獲得各類營養,不應偏頗排斥特定食物,亦不應過度仰賴市售營養補充品,適度活動、維持良好健康生活型態即是預防及延緩各類疾病發生的關鍵。

  1. Thomas, S., Browne, H., Mobasheri, A., & Rayman, M. P. (2018).What is the evidence for a role for diet and nutrition inosteoarthritis?. Rheumatology, 57(suppl_4), iv61-iv74.
  2. Schett, G., Kleyer, A., Perricone, C., et al.(2013). Diabetes is an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severe osteoarthritis: results from a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Diabetes care, 36(2), 403-409.
  3. Baker, K. R., Matthan, N. R., Lichtenstein, A. H., et al.(2012).Association of plasma n-6 and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with synovitis in the knee: the MOST study. Osteoarthritis andcartilage, 20(5), 382-387.
  4. Katan, M. B., Grundy, S. M., Jones, P., et al.(2003). Efficacy andsafety of plant stanols and sterols in the management of bloodcholesterol levels. In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Vol. 78, No. 8, pp.965-978). Elsevier.
1
八月

口腔癌的營養治療照護

文/營養科 陳盈羽 營養師

  在台灣吸菸與嚼檳榔的人口仍佔有一定比例,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告之民國111年癌症十大死亡原因,男性部份第1至3位分別是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口腔癌則位居第4位。

為什麼會得到口腔癌呢?

  大多數民眾可能都覺得只有吃檳榔才會得到吧?才抽個菸應該不會中吧?隔壁的阿伯都抽到70、80歲了也沒有得到啊。在統計資料上顯示,常見的口腔癌危險因子包含了下列幾項:嚼食檳榔、吸菸、喝酒、陽光照射、蛀牙、不當的假牙、不良的口腔衛生、長期營養不良等等,每年有超過8千位民眾罹患口腔癌,且每年高達3千人死亡,其中9成為男性,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至70歲之間,但近期觀察到口腔癌患者的年齡也有下降之趨勢,40歲以下者日漸增加。

  口腔癌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與化學藥物治療。根據病理報告與患部位置,臨床上也常用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的方式,效果會比只做單一種治療來得好。因手術部位在臉部與口腔,將會大大影響進食狀況,而營養攝取不足時,會出現體重下降、傷口癒合不佳、容易受到感染、副作用耐受程度下降等狀況,嚴重時可能中斷療程。為了補充由口進食不足的營養,通常術後會放置鼻胃管或胃(腸)造廔管,經由灌食方式來提供身體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

術後飲食要多補充什麼呢?

  療程中需要「高熱量、高蛋白」之飲食,再加上癌症病人的代謝率較健康人高,需要少量多餐,一天建議6~8餐,可透過增加點心或營養品補充的方式來達到。另外不建議透過極端的飲食方式來對抗癌症,像是完全不吃澱粉、醣類等,或是相信偏方。

灌食配方種類

  住院的病人會有營養師評估及計算需要的灌食量,常見的市售營養品也是敝院使用的項目,一般常見的均衡配方,熱量為1c.c. 1大卡、蛋白質約9~13公克,容量皆相同約237~250 c.c.,治療中較常使用濃縮熱量且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配方,熱量為1c.c. 1.5~2.0大卡,蛋白質約15~20公克。依個人消化狀況不同,不一定都能接受高熱量配方使用,此時請與營養師討論灌食的時間長度、頻率、配方種類,以減少腸胃道不適的狀況。

要選擇什麼營養品?

  當食物吃的量已經到了無法再增加、體重有下降情形,或是食慾不振進食量一直變少,建議可以考慮使用商業配方營養品來增加總進食量,那要補充什麼營養品呢?常常是民眾有疑問的部分,親戚說喝A牌比較好,隔壁的說那個誰都用B牌,若病人還合併有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建議可到醫院諮詢營養師,透過飲食評估及查看血液檢驗報告,以獲得正確的資訊找到適合的營養品。

  除了均衡配方外,電視中也常出現腫瘤配方營養品的廣告,腫瘤配方一般建議為一天2瓶,因其中添加omega-3脂肪酸(如魚油、藻油),癌症相關研究顯示EPA建議量為一天2公克,可少發炎反應、減緩體重流失、降低疲憊感等,有助於癌症治療。

常見的副作用,飲食要如何應對?

預防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避免檳榔、吸菸、喝酒,長期食用太熱、太辣、過於刺激性的食物,減少對口腔黏膜之傷害。

  此外,政府有補助口腔癌篩檢,針對以下對象: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口腔癌初期的治癒率可達八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