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二月

高齡人口常見的顫抖—老年本態性顫抖與帕金森氏病顫抖

文/神經內科 辛裕隆主任

  隨著世界高齡化趨勢的加速,高齡人口常見的動作障礙問題也愈發引人關注。其中,顫抖是一種常見的運動障礙,影響著許多年長者的生活質量。本篇文章將探討老年顫抖的病因、治療選項,以及台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所提供的聚焦超音波治療,為患者提供更多希望。

  老年本態性顫抖(Age-related essential tremor)和帕金森氏病顫抖(Parkinson’s disease tremor)是兩種高齡人口常見的顫抖。儘管它們都表現為身體的顫抖,但它們有一些顯著的異同點:老年本態性顫抖是一種原發性顫抖,其病因不完全明確,但通常與家族史有關,並且多數發生在年長者身上。帕金森氏病顫抖是帕金森氏病的一個症狀,主要是由於大腦中多巴胺不足所引起的,通常伴隨著其他帕金森氏病症狀,如肌肉僵硬和運動遲緩。

  老年本態性顫抖的顫抖通常是持續性的,而且發生在特定的動作或姿勢下,如握筆或提起物品時。老年本態性顫抖通常是一個單獨的症狀,除了顫抖外,通常不伴隨其他明顯的神經系統問題。帕金森氏病顫抖的顫抖則通常是在休息時最為明顯,且在活動時減輕或停止。帕金森氏病顫抖往往是帕金森氏病的一部分,患者可能會有肌肉僵硬、運動遲緩、平衡問題等其他症狀。

  比起帕金森氏病顫抖,老年本態性顫抖,更常發生在年長者身上。其主要特徵是持續性的顫抖,主要發生在上肢,尤其是手臂和手部。這種顫抖通常在特定動作或姿勢下更明顯,如握筆、抬杯、或進食時。雖然老年本態性顫抖通常並不會對生命造成直接威脅,但它可以影響到個體的日常生活如飲食、書寫、甚至社交活動。

  目前,醫學界為治療老年本態性顫抖提供了一些藥物選擇。其中,一些常見的藥物包括β-阻滯劑、抗痙攣藥物和抗焦慮藥物。這些藥物可能有助於減輕顫抖症狀,但它們並不是每個患者的最佳選擇,因為它們可能會導致副作用,如疲勞、嗜睡問題。

  近年來,聚焦超音波治療嶄露頭角,成為治療老年本態性顫抖的新選擇。這種治療方法非常具有潛力,因為它是一種非侵入性過程,不需要手術切口,並且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聚焦超音波治療通過集中的超音波能量,精確地影響大腦中控制運動的區域,以減輕顫抖症狀。研究顯示,這種治療方式在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方面表現出色。

  聚焦超音波治療的一個重要優點是,它避免了手術的風險和恢復期,因此特別適合那些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此外,它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明顯的效果,讓患者更

快地重返正常生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聚焦超音波刀治療團隊,為患者提供了一個可靠的選擇,為他們帶來新的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質量。如果您或是您的親人受到老年本態性顫抖的困擾,不妨考慮咨詢這個團隊,了解更多信息,並開始您的治療之旅。希望每位受影響的患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式。

1
十二月

焦慮症與自律神經失調如何分辨

文/神經內科 辛裕隆主任

  在現代生活中,焦慮症和自律神經失調兩者之間的混淆是相當常見的。這可能導致人們感到擔憂,並且可能被誤認為患有嚴重的身體疾病。但實際上,這兩者是不同的,有著獨特的症狀和原因。

焦慮症是一種情緒障礙,其特徵主要包括:情緒症狀:焦慮症患者可能會經歷強烈焦慮、害怕和恐懼,通常伴隨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反應。

  • 心理症狀:焦慮症也可能表現為無法控制的擔憂、恐懼和負面思維,可能導致睡眠問題和集中注意力困難。
  • 行為症狀:患者可能避免導致焦慮的情境,以及進行一些儀式性的行為,如檢查和清潔。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生理問題特徵可能包括:

  • 生理症狀: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導致生理症狀,如心臟悸動、血壓變化、消化問題和出汗異常等。
  • 沒有明顯情緒原因: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通常不是由情緒或思維引起的,而是由自主神經系統的不平衡引起的。
  • 持續性: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可能是持續性的,而不是情緒的暫時性反應。

  瞭解焦慮症和自律神經失調之間的差異對於正確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如果您感到困惑或擔憂自己的健康狀況,請考慮以下建議:

  •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您懷疑自己有焦慮症或自律神經失調,請尋求醫療專業的建議和診斷。專業醫生可以根據您的症狀和醫療歷史來確定正確的診斷。
  • 教育自己:了解焦慮症和自律神經失調特徵的差異,可以幫助您更好地理解您可能正在經歷的症狀。
  • 接受治療:根據正確的診斷,接受適當的治療是很重要的。焦慮症可能需要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而自律神經失調可能需要做生活方式和藥物管理。

  總之,要了解焦慮症和自律神經失調的不同,並及時尋求專業幫助,有助於避免誤認疾病並提供正確的治療。請記住,無論您正在經歷什麼困難,都有專業醫護人員可以為您提供支持和幫助。

16
九月

認識腦中風

文/神經內科 辛裕隆 主任


(一)何謂腦中風

腦中風是常見的神經中樞疾病。腦中風發生過程非常急促,除了可能造成嚴重神經功能障礙,在急性期甚至可以導致死亡。而中風的預後好壞,決定於能否即時正確診斷與處置。雖然醫療的水準逐漸提升,腦中風仍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也是造成「殘廢失能」、「失智」最常見的疾病。有幸的是,近年來的急性處置標準化流程建立,大幅度改善中風病人的預後。

腦中風完整的醫學名詞為「急性腦血管疾病」,形容的是腦部因急性的血管梗塞導致缺血性病變損傷或血管破裂溢血導致腦組織損害,所引起臨床上的功能障礙。如果沒有因為腦梗塞或腦出血直接導致死亡,來自局部腦傷關聯的知能及肢體障礙或吞噬困難等病患生理性的問題,也會間接影響病人心理以及產生後續家庭照護的壓力和經濟上的負擔。

本院成立腦中風中心,集結跨專科醫療團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復健科、中醫科、醫影部、高壓氧暨傷口醫學科、護理部、營養科、藥劑科、社工室、出院準備服務組等,以病人為中心照護的共同福祉計畫上,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

(二)腦中風的分類:

    腦中風是因為腦部的血管出問題,大部分是腦血管阻塞,但有小部分是腦血管自發性破裂。因此簡易分為兩類:

1.缺血性腦中風

佔腦中風約80%,是因腦血管阻塞造成,其中常見有兩種類型:

  • 腦血栓:因腦部血管逐漸硬化,造成管徑狹窄而導致阻塞
  • 腦栓塞:在阻塞部位之外的其他地方(心臟最多)來的栓子(如血塊、細菌贅生物、脂肪或氣泡等),隨著血流進入腦部循環,在較小的腦血管造成阻塞。

2.出血性腦中風:請參閱下一篇「認識腦出血」文章。

(三)腦中風的危險因素:

  1. 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年齡、性別、種族、氣候、遺傳。
  2. 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抽菸、過量飲酒、頸動脈狹窄、最近有短暫缺血發作(TIA)、缺乏運動、肥胖、心房顫動、其他心臟病、飲食、高同胱胺酸。

(四)腦中風的徵兆:瞬間發生的!

  1. 運動:同側肢體無力(臉、手、腳)
  2. 感覺:同側肢體麻木(臉、手、腳)
  3. 視野缺損 (大腦受損)
  4. 走路不穩 (小腦受損)
  5. 語言:話說不出來或聽不懂
  6. 頭痛

(五)中風後的腦部變化(急性期):

  1. 小動脈血管阻塞:小範圍中風,較少造成昏迷。
  2. 大範圍阻塞:易產生腦水腫、腦壓上升、昏迷。
  3. 出血性中風:出血血塊直接壓迫,血塊亦會產生較嚴重的腦水腫。
  4. 蜘蛛膜下腔出血:血塊瀰漫在大腦表面,可能造成癲癇及昏迷。
  5. 腦梗死出血性轉化:梗塞後續發性出血。
  6. 出血後血管痙攣造成腦缺血。

(六)合併症及併發症

心律不整、呼吸衰竭、癲癇、腦水腫、消化性潰瘍、吸入性肺炎、肢體水腫、壓瘡、尿路感染、敗血症。

(七)中風後期變化

肢體無力、張力增強、肢體攣縮、感覺異常、半側忽略(右腦損傷)、智力下降、步態不穩(無力、不平衡、虛弱) 。

可能遇到的情形:癲癇、血壓忽高忽低(復健治療期間需更注意血壓)、失智症、藥物副作用:出血,和三管: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

(八)恢復期:

  1. 確定血管病變位置及致病機轉。
  2. 危險因子的控制及治療。
  3. 復健治療(最好六個月內) 。
  4. 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劑的繼續使用。
  5. 侵入治療的考量:
    •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 外頸/內頸動脈繞道手術
    • 血管支架的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