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月

年節剛過,消除肥肉大作戰!

文/家庭暨社區醫學部 顏啟華主任

每逢佳節胖三斤,看到肥肉就傷心

  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過年期間4成1民眾體重增加,其中每人平均增加1.7公斤,最多達5公斤。如何在過完年後避免成為大「腹」翁、小「腹」婆,是民眾近來在診間熱烈詢問的議題。

  根據2017-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50.3%。平均男性中每2人就有1人、女性每3人有1人、兒童每4人有1人為過重或肥胖,比起亞洲各國嚴重許多,堪稱「亞洲第一胖」。肥胖除了提高死亡率之外,也增加罹患疾病的風險,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中風、脂肪肝、關節炎、憂鬱等,甚至許多癌症也和肥胖有關,如食道腺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腎臟癌、子宮內膜癌、乳癌及膽囊癌等。

  如上所述,肥胖對身體造成沉重的負擔與影響;相對的,減重後則對於罹病率及預後有顯著的改善。研究顯示,每日減少500大卡的卡路里攝取,並搭配每周5-7天之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減重5-10%後可明顯降低各種疾病的嚴重度。肥胖症的治療,首先必須以飲食、運動與健康生活型態調整等的非藥物治療為主。前些時間流行的生酮飲食可抑制食慾,自然減少熱量攝取;但低醣飲食通常伴隨高脂肪,短期有效,長期效果則難以維持;建議在醫護及營養師的監督下進行,但不可以做為長期的飲食營養介入方式,同時應避免過度攝取飽和與反式脂肪酸,以免影響健康。減重期間一定要搭配運動,雖然單純只靠運動來減重成效並不大,但可以有效降低體脂肪及內臟脂肪,同時增加基礎代謝率,避免肌少症及復胖。

  若飲食及運動仍未達理想目標,建議使用藥物輔助調整飲食行為,增加減重的成功率。如果屬於嚴重病態肥胖者,經過半年藥物治療仍然沒有達成目標,也可以考慮手術的方式,健保署於2020年核可的肥胖手術適應症為BMI≧37.5kg/m²,或BMI≧32.5kg/m²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至於藥物部分,目前台灣核准者僅有3種,分別為:orlistat(羅氏鮮)、注射劑型的saxenda(善纖達)、以及口服新藥CONTRAVE康纖芙。

  Orlistat在1999年為FDA核准通過,是台灣現存使用歷史最久的合法減重藥品。其功能為抑制腸道脂肪分解酵素劑,可減少腸道脂肪的吸收達30%。Orlistat主要的副作用是容易放屁、脹氣、油便、排便失禁,因此有時會造成在社會交際或工作上的負面影響,目前使用者漸少。

  近年來糖尿病藥物「GLP-1 接受體促效劑」以減肥針之名在貴婦圈流行起來,造成全台大缺貨,卻也排擠到糖尿病患者的用藥權益。事實上,並非所有的GLP-1接受體促效劑都有良好的減重效果,目前也僅有Saxenda善纖達為唯一核准用於體重控制使用。

  Saxenda善纖達可抑制人體食慾中樞,使食慾下降、並藉由降低胃排空而增加飽足感,達到減重效果。起始劑量為每日注射一次0.6mg,之後逐漸增加0.6mg,直至維持每日一次3.0mg的施打劑量。與安慰劑相比,約可減少5%的體重,常見副作用為噁心、嘔吐、腹瀉、便秘、消化不良等。

  CONTRAVE康纖芙是甫於去年底在台灣上市的新藥,作用在下視丘(食慾調節中樞),減少飢餓感,降低食物攝取量。對於有些人明明吃飽卻還是嘴饞想吃甜食的慾望,這藥物也會藉由在中腦邊緣獎勵系統的作用,減少嘴饞現象。CONTRAVE每日服用,餐前或飯後服用均可。根據研究,有66.4%的受試者達到體重減輕5%的目標。使用CONTRAVE發現病患不僅體重減輕,而且糖化血色素(HbA1c)、空腹血糖、腰圍、血脂、腰圍和胰島素敏感性也會獲得改善。CONTRAVE造成的體重減輕效果可持續到78週,被認為是安全且耐受良好,主要副作用為噁心、頭痛、便秘。

  除此之外坊間尚流行採用一些非適應症的藥品作為減重用藥,包括降血糖藥、降血脂藥、瀉藥、利尿劑、麻黃素、甲狀腺素、抗憂鬱劑等,使用上述等品於減重,係屬於核准適應症之外的使用,對於民眾健康較無保障,而且常常是短期有效,但長期體重維持效果不佳,容易復胖,甚至造成越減越肥的現象。  建議民眾減重仍須找醫療專業提供諮詢服務,於減重前進行身體檢查與評估,如果平時有使用任何慢性病藥物或營養品,必需給予醫師檢視是否有致胖或體重增加的副作用。藉由飲食、運動、生活型態調整,搭配使用合法減重藥品,以維護自身健康。

11
十一月

新冠肺炎環境下的流感季

文/家庭醫學部 顏啟華 主任
台灣家庭醫學會理事

 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突破3,000萬,隨著時序入秋,疫情恐再次升溫,全球死亡人數將超過100 萬人!面對此波疫情,除了維持社交距離及佩戴口罩之外,眾所期盼的有效疫苗,預計至少還需半年才能上市,因此如何在這段期間提升自己的免疫力,避免交叉感染,是保持健康的重要關鍵。

 每年流感多自11月開始,至翌年1-2月達到高峰,造成國人季節性的流行。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狀有頭痛、發燒、流鼻水、喉嚨痛、咳嗽、肌肉痠痛、疲倦等等,與新冠肺炎症狀極為相似,可能使臨床醫師鑑別診斷產生困難,而大量病患湧入醫療院所,更恐造成資源浪費甚至醫療體系癱瘓的嚴重後果。

流感疫苗是最有效可保持健康的方法

 如何預防流感?建議民眾平日應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均衡的飲食、適量的休息及運動,保持雙手清潔,並時常洗手,於流行季節須注意保持室內通風,避免長期處於密閉空間內,若有發燒及咳嗽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戴口罩。而其中最為重要及有效的即是接種相關疫苗。流感疫苗對於健康的成年人,約有70~90%的保護力;對老年人,可減少50~60%的人因流感併發症等的住院,並可減少80%的死亡率。

    流感疫苗接種後能避免流感,降低「流感併發重症」的風險;除此之外,根據國外統計,施打流感疫苗也能同時降低新冠肺炎引發的重症率及死亡率。而且當越多人施打時,群體免疫的保護量能就越高,不僅可以保護自我,也能保護周遭家人。估計社區流感疫苗接種普及率提高到90%時,新冠狀病毒確診病例將減少23%、交叉感染的病例則減少92.9%。

今年流感疫苗有2類型

    由於流感病毒每年均會發生大小程度不同的變異,施打之流感疫苗其保護效果約僅能維持一年,因此建議每年均需接種一次。考量疫苗施打後約需2星期後才會產生抗體發揮保護效果,建議儘早施打。

 從108年起,政府改而採用四價疫苗,包含4種不活化病毒,即2種A型(H1N1及H3N2)、2種B型。今年度提供的公費疫苗有2種製成方式,一是雞胚胎蛋培養疫苗(法國賽諾菲、台灣國光生技),二是細胞培養疫苗(台灣東洋)。

 雞胚培養生產流感疫苗發展已有幾十年的經驗,是世界公認的安全、成熟的生產方法。但一個雞胚胎蛋大概只能生產1~3劑個人份的疫苗,產量較少、需時較久也較難控制。而細胞培養生產疫苗之方法,則是以替代基質生產流感疫苗,所以沒有雞蛋過敏症問題,生產流程也較為快速。但要強調,無論雞胚胎蛋培養或是細胞培養的流感疫苗,其保護力並沒有太大差別。

公費流感疫苗實施九大對象

  • 一、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
  • 二、國小至高中(職)學生
  • 三、50歲以上成人
  • 四、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
  • 五、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 六、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
  • 七、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
  • 八、醫事及衛生等單位之防疫相關人員
  • 九、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工作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等。

 施打疫苗時,除攜帶健保卡外,也不要忘記相關的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嬰兒出生證明文件或完成出生登記之戶口名簿。

105日開始施打流感疫苗

 為滿足眾多民眾需求,減少等待流程,本院自10/5起於汝川大樓大廳特別開設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站,可多加利用。今年由於疫情關係,預期施打情形將更為踴躍,而今年公費疫苗採購數量為600萬劑,與去年差不多,為避免向隅,建議提早施打。而若非以上公費流感疫苗適用族群,也可至家醫科門診接受疫苗諮詢並開立自費流感疫苗,以保持健康、提升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