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一月

中醫談便秘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黃靖容醫師

  「你今天大便了嗎?」近年來,隨著飲食精緻化,生活及飲食作息不規律,及精神壓力緊張等因素,便秘成為了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

  一般來說,若您在一周內自主排便次數小於三次,或者是解便時感覺到困擾,例如需要用力解便、大便乾硬、有解不淨感,伴隨腹脹腹痛等,便可稱為便秘。特別提醒,若您發現近期排便習慣改變,伴隨血便、糞便變細,甚至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發燒等表現,請務必至大腸直腸外科門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評估。

  於中醫觀點,便秘又可以劃分許多分型,透過調整各類分型的偏性體質,來達到解決便秘的目標。現代人大部分會兼夾各類證型,若想要搭配中醫治療調理,建議至門診接受評估。

便秘分類

  1. 熱秘:大便乾硬,伴隨身熱、口乾口臭。屬腸胃積熱,平時應少食烤炸辣,煎炒等過於熱燥之食物,因燥熱耗傷津液導致腸道失去滋潤,則大便易燥結。
  2. 氣秘:欲便難解並伴隨腹部及脅肋脹痛。氣滯型便秘常見於長期鬱悶憂思,或者長期久坐之人,氣機鬱滯,影響腸道蠕動功能不佳,便秘隨之而生。
  3. 冷秘:解便困難伴隨腹部冷痛,四肢及腰膝冷。陰寒內盛凝滯於腸胃,使傳導消化功能下降而造成冷秘,需要注意腹部保暖,且避免過多寒涼飲食。
  4. 濕秘:特徵為大便質黏膩,易有解不淨感,易伴隨頭重身重。濕邪會阻滯氣機影響消化功能,平時應減少攝取生冷及高糖高油等易導致痰濕體質的食品。
  5. 虛秘:又可區分為氣虛及陰血虛,屬虛證患者,常出現在勞倦過度、年老體弱、生產後或大病後之人。氣虛則腸道消化傳導無力,欲解難解且身體乏力;陰血虛則腸道失去榮養且乾澀,大便較乾並可能伴隨目眩心悸。

生活建議

  而以下幾點是針對便秘在生活上的建議,透過習慣的調整和建立,才能讓腸道健康長久而持續。

  1. 均衡飲食:適量的膳食纖維可以刺激腸胃蠕動,並且增加糞便含水量;適量的油脂,可以增加糞便的潤滑度。關鍵在於均衡與適量,若攝取過量反而對健康產生負擔。
  2. 適當增加水分攝取:健康的成年人用體重乘以30,可作為每日飲水毫升數估計值。早上起床飲用一杯溫開水促進腸胃蠕動。而後在一整天少量多次飲水,使身體得到充分滋潤。
  3. 增加活動量:長期久坐會造成循環代謝差,腸道蠕動不足,建議定時起身走動並且簡單伸展筋骨;若能進一步搭配運動習慣的建立,改善便秘同時也能提升身體健康。
  4. 培養良好的排便習慣:盡量讓自己在固定時段的解便,並且務必要避免長期抑制便意。若解便不順利,可以在腳底下踩一個小凳子,並將身體微微前傾。平時可以順時針按摩肚臍周圍促進腸道蠕動。
1
十二月

自律神經失調—中醫助您找回身心平衡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黃靖容醫師

  人體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合稱為自律神經。交感神經負責調動身體資源來應對壓力,副交感神經則於休息時負責補充與修復的功能。中醫觀點來看,交感神經屬「陽」,性質較偏向於動態、溫熱、興奮、推動,副交感神經則是屬「陰」,性質則偏向靜態、寒涼、抑制、滋潤。在健康的人體中,陰陽會彼此相互制約,並保持在平衡的狀態。

  而如果因為外在環境壓力,或者生活作息、飲食的失調,使人體陰陽氣血不平衡,於生理及心理層面,皆會受到影響而出現不適,例如頭暈頭痛、胸悶心悸、消化不良、肌肉緊繃疼痛、便秘或腹瀉,憂鬱、焦慮、心煩、疲倦、失眠等。在求治各科做過諸多檢查,排除器官的實質性病變後,便時常會得到「自律神經失調」這樣的歸因。

  中醫認為生理與心理會互相影響,對於自律神經失調患者,透過中藥或針灸調理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便能緩解身心各類不適症狀。

生活上的身心保養建議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每次約3-5秒,手法輕柔舒適、不過度按壓刺激。在按摩時可以搭配呼吸調息,覺察並調整自身呼吸頻率。

腹式呼吸調息

  • 閉上雙眼,將雙手輕輕擺放在肚臍之上,先感受與自己身體的連結。
  • 由嘴巴緩緩將體內的濁氣吐出,想像自己心中的不愉快、生理的不適,都透過吐氣的動作從體內排除,並感受腹部在吐氣的過程向內緩慢壓縮(感受即可,不需按壓腹部)。
  • 而後由鼻子緩緩吸入空氣,想像環境之中的清淨之氣,天地萬物的祝福,都透過吸氣的動作進到體內最深處,並感受胸腔與腹部在吸氣的過程緩緩地脹大。
  • 特別提醒:吐氣的時間要比吸氣的時間稍長2-3秒,您可以在呼吸過程心中默數,並根據自身狀態調整成您最能夠舒適放鬆的頻率。

透過儀器檢測自律神經平衡狀態

  心率變異分析儀器,即為HRV(HeartRate Variability)儀器,可以檢測自律神經的平衡狀態。其原理為:交感神經活化時心率會加快,副交感神經活化則使心率下降,HRV儀器透過量測連續心跳速率的變化程度,來分析人體自律神經平衡狀態。

  本院中醫科檢查室即設有HRV儀器,此為無痛且非侵入式檢查,只需在手足夾上導極,靜坐5-10分鐘即可完成。當您至本院中醫科就診時,可以向醫師詢問,便能替您安排此項檢查。

  身心疾病的成因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有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團隊能陪伴您一同面對,筆者作為中醫師可以透過中藥或者針灸治療,改善您生理上的不適。當身體不適症狀有所緩解,或許便能更有餘裕去面對與處理社會與心理層面的難題。讓中醫協助您一步步找回身心的平衡。

1
八月

中醫如何看待落髮

文/中西醫整合醫療科 黃靖容 醫師

  中醫認為:「髮為血之餘」,頭髮的健康來自於血液滋養,當血液充盈流通順利,則能將營養輸送至毛髮,便能夠使頭髮茂密生長。相反地,若人體氣血不足,或血液運行阻滯不暢通,當頭髮無法得到血液的充分滋養,便會出現落髮問題。除此之外,「腎藏精,其華在髮」,中醫所說的「腎」藏有源自父母給予的先天之精,頭髮的烏黑與色澤,則與腎中所藏之精有關。

  我們可以簡單地將落髮的中醫觀點分成兩個大方向,血液不充盈以及血液循環不流暢。而中醫治療講究透過診斷辨別證型,因應個體的差異性而治療,以下介紹落髮常見的幾個類型:

氣血虛損

  如同前文所述,頭髮需要仰賴血液充養,而血液的流通則仰賴「氣」的推動。因此,若人體氣血虛損,便無法上達營養至毛髮。

  • 可能伴隨症狀:頭髮細且易斷、乾枯分叉發黃;面色蒼白,皮膚粗糙無光澤,體力不佳容易倦怠無力,動則易喘易心悸易汗,呼吸氣短等。
  • 生活建議:人體內的氣血化生來自於適當的飲食及運動,若有過度減肥,或者不適切的飲食控制,導致營養不足,則容易出現此類氣血虛損的表現。貧血的患者亦屬於此證型分類。

腎精不足

  腎中所藏之精可以化生血液。而更年期之後,腎中精氣會逐漸衰少,血液的化生同時也會一併減少。除此之外長期久病,抑或是房勞過度,也有可能出現這類證型表現。

  • 可能伴隨症狀:頭髮斑白;腰膝痠軟無力,雙目酸澀,眩暈,耳鳴,失眠多夢等。
  • 生活建議:坊間常有聽聞能養血、固精、補腎、烏鬚髮的何首烏,對於此類患者便是適合的滋補藥材。然而筆者建議若有中藥調理需求,仍是尋求專業中醫師評估過後再服用較為合適。

肝鬱氣滯

  中醫的「肝」有調暢人體氣機的功能,若長期情志壓力大,肝氣鬱結,導致人體氣機運行不暢停滯不通,氣不運行則無法帶動血液流暢運行。

  • 可能伴隨症狀:情緒及身體緊繃甚而易怒,胸脅滿悶甚至脹痛,胸悶想要長長吐氣方可緩解,或少腹、頭部脹痛,口乾口苦等。
  • 生活建議:可適度緩解身心情緒壓力,除了為情緒尋找釋放出口外,也可以透過簡單的運動(慢走、瑜珈)活絡體內氣血。

血燥風熱

  人體受到源於情志或飲食化生的火熱薰灼,陰液及血液被灼傷導致血液虧虛,肌膚無法被充分濡潤,因此在肌膚表層化燥,進而產生風熱。

  • 可能伴隨症狀:皮膚乾燥、發癢、脫屑,口渴,心煩,小便黃澀、味道較重,大便乾結等。
  • 生活建議:若是源自於情志,因壓抑而鬱久化熱,甚而化火的患者,需要找到壓力來源適度調節;若過度食用烤、炸、辣等燥熱類型食物,或是長期抽菸,受菸草辛熱之性耗肺損血,便需要調節生活習慣。
  • 濕熱蘊積

  我們可以將中醫所說的「濕」想像成代謝廢物,濕的產生可能源於消化功能不佳,也可能源於飲食及生活習慣。濕堆積久則生熱,濕熱便會阻滯氣機,使體內血液無法正常運行。

  • 可能伴隨症狀:頭皮、面部易出油,汗多偏黏甚而味重;大便偏軟黏且味道較重,身體容易沉重提不起勁等。
  • 生活建議:特別提醒,此類患者應避免自行服用滋膩的補品(例如何首烏、十全大補湯等),不僅無法改善落髮症狀,反而有化熱上火之虞。而平時也應減少攝取高糖分、高油脂等重口味的食品,以及酒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