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菸戒不掉嗎?我懂—談行為改變的歷程

文 / 緩和醫學科 陳宜慶 主任

  吸菸有許多壞處,除了造成肺部功能下降,也增加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消化性潰瘍、性功能障礙等疾病的機會。二手菸會危害到周圍的家人朋友,菸蒂造成環境髒亂有礙觀瞻,菸品的價格更是逐年升高。既然吸菸有數也數不清的壞處,那為何戒菸這麼的困難呢?

  在臨床戒菸的工作中,最常聽到沒辦法戒菸的理由就是「我沒有其他的興趣,就只剩下吸菸而已了」或是「我沒有菸癮啦,吸菸只是習慣而已,要戒隨時都可以戒」這兩句話。但真的要討論戒菸時,卻又沒辦法下定決心。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有的人好像每次信誓旦旦要戒菸,卻總是因為各種原因而失敗呢?那是因為除了生理上的尼古丁成癮之外,要改變吸菸的行為,也是需要經歷許多階段的。

  Prochaska and Diclemente(1983年)針對872名戒菸者的研究顯示,戒菸者的行為改變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緩和醫學科 陳宜慶 主任
  1. 懵懂期(precontemplation又稱沉思前期):個體並未意識到自己有成癮的行為及問題,在未來六個月中沒有改變的意圖;也就是說吸菸者不認為吸菸是個問題,或對於吸菸的行為缺乏改變的動機。在這個階段,即使家人甚至醫師再三告誡吸菸所帶來的壞處,吸菸者也會忽略或視而不見。
  2. 沉思期(contemplation):個體覺察到行為帶來的壞處與傷害,有意在未來六個月內採取行動;吸菸者開始覺得吸菸是個問題,但尚未下定決心戒菸。有許多人會停在此階段較久的時間。
  3. 準備期 (preparation又稱決定期):意圖在未來一個月內行動,可能已經開始出現一些小改變,譬如開始減少吸菸的行為,或告知親友想要戒菸。此時吸菸者需要的,是協助他找到一個可行且願意接受的改變策略。
  4. 行動期(action):個體調整了過去的行為,但未滿六個月;開始戒菸,但有時會伴隨一些僥倖的心理或重新再吸菸,需要周遭的親友或醫療人員協助維持改變後的行為,並增加自我肯定。
  5. 維持期(maintenance):改變行為已超過六個月,新行為模式已較為穩定;在此階段可協助找出內在以及外在的危險因子,擬定預防復發的策略,以維持改變後的行為模式。
  6. 復發期(relapse):為改變而做的努力已失敗,又再度回復過去的行為。

  研究顯示,吸菸者在戒菸成功前,通常會重複這些階段約3-7次,所以戒菸失敗是很常見的,但不需要因此而氣餒。除了要下定決心改變之外,戒菸門診的協助往往也是成功的關鍵。因為處於不同階段的吸菸者有不同的特質,需根據每個人的階段擬定合適的戒菸策略,才容易成功。若還在猶豫是否要戒菸,不妨來戒菸門診聊聊吧!開始戒菸,永遠都不嫌晚!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