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你肝的醫師和在乎你的團隊─陳堯俐醫師與移植團隊

文/肝膽消化外科

  陳堯俐醫師於1998年前往法國Paul Brousse Hospital進修,2002年通過衛生署認證取得屍體肝臟移植醫師資格,同年也順利進行首例屍體肝臟移植手術,並於2004年取得活體肝臟移植醫師資格。

中山附醫肝臟移植 曙光再現

  陳堯俐醫師領軍的肝臟移植團隊,成員包括一般外科移植醫師、影像醫學科醫師、麻醉科醫師、感染科醫師、重症醫學科醫師、專科護理師、藥師、社工師、營養師,及外科加護病房、開刀房、麻醉科及移植病房之護理人員等,進行跨團隊之整合照護模式。在各團隊成員一起努力與奮鬥下,已在肝臟移植領域成為後起之秀,陳堯俐醫師以縮短開刀時間、提供專業照護、持續創新等特色逐漸站穩腳步。

活體肝臟移植手術之術前準備 宜相當謹慎小心

  根據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定,捐贈者與受贈者需為五親等內之血親或姻親,為年滿20歲成年人,或未滿18歲但有法定代理人之書面同意。捐贈者須生心理成熟且清楚了解手術風險與益處,基於自由意願就可被允許成為一位合適的捐贈者。

  捐贈者生理評估方面,包括:血型、血液及血清學檢驗、肝臟功能、心肺功能、影像醫學(評估捐贈者之肝臟容積、肝動脈、肝靜脈、肝門靜脈及膽道的走向及變異情況之複雜度),及捐贈出的肝臟容積是否足夠給予受贈者;心理評估方面由精神科醫師及社工師評估,包括:精神、家庭、社會系統及捐贈意願,以上評估資料經完整收集後,送交倫理委員會送審核通過後即可安排活體肝臟移植手術,謹慎的確保捐贈者之安全。

活體肝臟捐贈者術後恢復快且肝臟再生能力佳

  文獻指出肝臟捐贈者術後常見併發症主要為肺部與膽道併發症、傷口感染等,發生率為35~40%、死亡率約佔0.5%。捐贈者之肝功能指數應於手術一週後會逐漸恢復,平均住院天數為8~9天,出院後回家調養並陸續回門診進行追蹤至肝臟功能恢復正常水平,平均約3至6個月可返回至手術前正常之全職工作狀態。而肝臟再生能力在術後的七天內成長最迅速,本團隊研究統計分析在第一週捐贈者肝臟容積會再生平均達到術前的66.7%,ㄧ個月平均後達76.8%,ㄧ年平均為87.6%。

活體肝臟受贈者須終身接受口服免疫抑制劑(抗排斥藥物)避免排斥反應

  肝臟移植術後之排斥反應可能發生在手術後的任何時間,通常會造成肝功能異常,大部分的排斥反應可經藥物治療後獲得控制,但仍有治療失敗之可能性,極少數的急性排斥會演變為慢性排斥,而慢性排斥將可能導致肝臟衰竭,必須再次接受肝臟移植手術,故受贈者遵照醫囑定時定量服用抗排斥藥物,且不任意停藥,是相當重要的。服用抗排斥藥物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包括容易感染、腎臟及神經損傷,以及新陳代謝疾病,例如,高血糖、高血脂及高尿酸等,因此醫師會定期監測抗排斥藥物濃度及相關的血液檢驗,以維持排斥與感染間的平衡。

肝臟移植團隊人數持續擴增 複製成功經驗厚植發展基礎

  陳堯俐醫師於2002年完成第一例肝臟移植手術後,其後接受移植之案例數逐年增加,截至2022年,共執行741例肝臟移植手術,每年案例數平均可達50~60例。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目前病人住院死亡率均小於6%,位居全國的前段班。陳堯俐醫師分析,移植成績能不斷進步與團隊持續累積與複製成功經驗有關。根據團隊統計,目前肝臟移植手術時間平均僅為6~7小時,關鍵在於透過團隊不斷學習與創新,將成功經驗複製至下次手術,同時將這些成功經驗寫成論文發表,厚實團隊發展基礎。

成立新肝寶貝病友會 交換術後保健經驗並重建受贈者自信心

  2010年8月,陳堯俐醫師特別為肝臟移植病友成立「新肝寶貝病友會」,藉由舉辦有關移植術後的醫療保健座談,增加病友對術後健康維持的知識,同時也讓病友進行心靈分享,以提升自信心。病友會於創立至今已舉辦11屆,人數從草創時期的幾十人,到近幾年參與平均人數可達三、四百人,顯見病友對於移植團隊之服務有很高的滿意度。陳堯俐醫師希望肝臟移植的大家庭,能夠在有限的資源與空間,讓病友持續受到團隊專業及完善的醫療照護。

擁有熱情與能力後,制度建立才是肝臟移植團隊永續發展的核心

  陳堯俐醫師強調,投入肝臟移植不僅是醫師要有熱情,醫院端也必須給予團隊實質幫助,包括從軟硬體、器械設備、人員訓練等,這些都需要管理階層願意投入,才能為團隊建構紮實基礎,不斷往成功的方向發展。擁有熱情與能力後,制度建立才是團隊永續發展的核心,而制度的建立與領導者息息相關,以他而言,就是從無私的角度出發,每個人都是成就這個團隊的重要關鍵,大家分工合作投注心力,自然可以形成一股正向力量以凝聚團隊向心力,維持熱情持續創造醫療可能性,嘉惠更多病友。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