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病人永不放棄希望 肝臟移植簡介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消化外科 李祥麟 主任
林毓冰 研究醫師

消化外科 李祥麟醫師

肝病,是台灣的國病,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病人往往在等待換肝中,尋求生命的延續。台灣的肝臟移植在各種器官移植案例數中佔多數。自1984年陳肇隆教授完成了台灣首例,也是亞洲第一例的肝臟移植手術,1997年完成同樣是亞洲第一例的分割肝臟移植手術,開啟了台灣肝臟移植手術的發展。

由於手術侵襲性高,肝癌復發率亦高,移植在最初並非肝癌的標準治療。過去,若病患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或射頻燒融等治療的話,往往墜入絕望深淵。隨著移植醫學的進步,肝臟移植成為肝癌的標準治療之一。

至於肝癌患者要移植,必須癌腫瘤尚小、數量少,未侵犯血管也未發生遠端轉移,且不適合其他治療方式者才適用。符合此條件者,肝臟移植的效果也最好。因為肝臟移植只能去除肝臟內的癌細胞,如有肝臟外的轉移,或罹患其他癌症、且無法確定是否已根除,即便換了一個乾淨、沒有癌細胞的肝臟,癌細胞可能跑到肝臟以外的地方,復發機會很高,換肝無法一勞永逸。

而酒精成癮的肝硬化患者,若成癮問題無法戒除,即使移植仍無法消除造成肝臟問題的病因,就無法「保肝」。心肺疾病、腎功能不佳、感染症者,不僅做肝臟移植手術風險高,也因其他疾病的因素造成肝臟移植的效果不佳,都不適合以器官移植治療肝病的族群。

肝臟移植之所以需要嚴格評估,除了讓患者能在安全的條件下接受治療,把可能承擔的風險降至最低外;也因為器官來源不充足,在病人權益及資源分配下兩難的取捨和平衡。

肝移植的適應症:

 台灣最常見的適應症,成人是B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兒童則是膽道閉鎖症。其它如:猛暴性肝衰竭、酒精性肝硬化、自體免疫肝病、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遺傳性代謝肝病(如Wilson氏病等)、肝癌、多囊性肝病、Caroli氏病…等。

  • 肝臟移植前的評估及檢查
    • 血液檢驗:包括一般血液、生化、血清檢驗、 肝炎及病毒篩檢、組織基因配對(HLA)。
    • 心電圖、X光、心臟及腹部超音波、腹部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檢查、肝臟血管攝影評估。
    • 身體評估:基本生理檢查、疾病史。
    • 社會心理評估:精神狀態、家庭支持系統。
  • 肝臟移植術後的併發症:
    • 排斥:發生在術後任何時間,尤其術後第一年,可治療,不一定會失去新的肝臟。
    • 感染或癌症:因服用抗排斥藥物會抑制免疫功能,相對也增加感染或癌症的機會。
    • 早期移植肝無功能:大部份是手術過程造成的肝臟損傷所導致,嚴重者會引起肝衰竭,必須再緊急接受第二次移植。
    • 情緒不穩定、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骨質疏鬆、體型外觀改變:如肥胖、毛髮增生等; 大多是藥物的副作用引起的。
    • 其他合併症:如出血、血管狹窄、膽管阻塞等。

 張先生,50多歲,於104年12月因酒精性肝硬化併自發性腹膜炎及休克,於本院肝膽腸胃內科接受藥物治療追蹤。隨著末期肝硬化併發難治性腹水及黃疸指數逐漸上升,以致藥物治療難以控制的階段。所幸109年3月13日獲得大愛,肝臟移植團隊歷經近12小時的手術,於術後經外科加護病房及外科病房的細心照護下,從控制感染、排斥、移除呼吸器、積極復健,終於順利出院。   對肝移植病患而言,出院雖非代表結束,是另一個新生活的開始。

本院於105年12月19日通過衛福部審核成為具有肝臟移植資格之醫學中心,除了在移植術後提供急性期的醫療照護,更在出院的日常照護上,結合相關醫療團隊共同與病患一起面對新的人生。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