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醫科醫師分享疫苗診下的新三觀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家庭醫學部 林家揚 醫師

 2020年,台灣是抗疫的模範生,除了勞苦功高的防疫人員,更重要的是台灣民眾的自制力與素養。面對傳染力強又不斷突變的病毒,在醫療端的建議仍需要以疫苗作為保護傘。

本院由總院院長蔡明哲率領高階主管,是中部地區第一個施打疫苗的醫院,我認為這是向全國民眾鼓舞的信號。當得知全台首開的AZ疫苗診將由我擔任首棒問診醫師時,我感到興奮也充滿著壓力。「準備好了嗎?」內心問著自己。為了疫苗診,我下足了苦功,除了台灣疾管署提供的資料,也更新了國外醫學文獻針對疫苗的相關整理…。我知道在紛亂的資訊中,能給民眾最大安定感的就是問診醫師了。然而當時穩定的疫情搭配AZ疫苗引發血栓的疑慮,回憶當時,每次疫苗診不是人太少取消就是要醫護同仁化身電話大隊聯絡人來打疫苗。

 然而五月疫情爆發時,本來冷清的疫苗診頓時成為當紅炸子雞!我們甚至經歷接連數天每天施打一千多人的瘋狂,所有醫護人員都忙得人仰馬翻,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但我們不喊累,因為我們知道面對疫情,多一個人接種就是多一份保護。

 隨著施打率的增加,施打後的副作用問題傾洩而出。6月底高齡長者「疑似接種疫苗猝死」的新聞出現,儘管一再用科學證據證實死因與疫苗無關,但民眾恐懼的心依舊烏雲籠罩。

 身為疫苗診醫師,我完全理解這些質疑、恐懼,害怕血栓、害怕發燒、害怕強烈的副作用。不只是民眾,醫護人員也同樣會擔心。從第一線醫療人員施打開始,最常聽到的是:「打完疫苗發燒的話,明天若請假,我怕單位人力不夠」、「我等一下要上小夜班,打疫苗會影響我照顧病患嗎?」。我們的醫護就是這麼可愛憨直,擔心疫苗副作用無法上班會給同事困擾,怕影響照護品質。

 我知道我的聲音很小,但只要有機會能給民眾正面的資訊,我都願意把握,無論是疫苗診的諮詢或此時的文字,都想跟大家說幾句話。

 無論是AZ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我們都應該要有一些了解,慎防大家在過多資訊下的混淆,我以一路以來擔任疫苗診醫師的心得,整理最重要的三點:

  1. 新冠疫苗的施打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家人最好的選擇。相較於病毒傳染力、重症率、致死率,都比疫苗的副作用來的嚴重。恐懼不是拒絕疫苗的藉口,因為不幸染病所造成的後患遠大於這些擔憂。
  2. 請在施打疫苗前與疫苗診的醫師諮詢,告知自己的疾病史、過敏史、目前服用的藥物。不要自己當醫師判讀該不該打疫苗,更不要聽隔壁的老王或三姨分享的八卦,有問題直接跟醫師諮詢討論,最簡單直接也最準確。
  3. 打完疫苗也要給疫苗產生效果的時間,就算完整接種了疫苗,也不要以為自己就無敵了,到處串門子聊天或有群聚等行為。戴緊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絕對是對抗疫情的三大關鍵。

 因疫情而死亡的生命、破碎的家庭不計其數。但也見證了台灣人的勇敢與溫暖。中山附醫在六月順利接生懷胎34週染疫孕婦,當時她孤身前來台中隔離,簽下剖腹產同意書,在疫情下誕生的生命與勇敢的母親,是我們台灣人勇敢的力量。

 這段期間,各地商家紛紛捐贈物資,無論是食物或防疫設備,捎來一張小小的卡片、一句輕聲地感謝,在一線忙得焦頭爛耳的防疫人員,汗水浸濕衣服、臉上被口罩勒出痕跡…大家各司其職,台灣各地充滿著最堅毅的溫暖。

 這場戰役中,看到台灣人的勇敢、台灣人的溫暖,只要我們謹記抗疫三大招:「戴緊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搭配面對疫苗正確的觀念,相信就像五月天出頭天這首歌寫的「我盼望的日子,會真快來到我身邊!」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