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月

糖尿病怎麼會截肢? 淺談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

文/糖尿病衛教室 林育姿 衛教護理師

  糖尿病衛教室每天都有新診斷或定期回診的病人來衛教諮詢,這天,一年未見的35歲糖尿病病人陳先生也回來衛教室諮詢,但不同的是,衛教護理師發現他左下肢彈繃包裹和輔具固定著,一番了解後才知道,原本會定期回診且血糖穩定的他,這一年來工作地點調動,孤身在北部打拼,本院的連續處方簽藥物使用完後並沒有如期回診,也沒有轉至工作周邊的醫療院所治療,加上沒有不適症狀,因此忽視血糖飆升對身體的傷害。於是,在一次自覺無關緊要的足趾受傷後,引發一連串傷口不易癒合、感染和潰瘍,甚至截肢等問題。

  糖尿病是全球普遍盛行的慢性疾病之一,而糖尿病神經病變是普遍存在的併發症,根據研究顯示,隨者糖尿病持續性的病程,至少有50%的病人在未來會出現糖尿病神經病變。研究發現尿病周邊神經病變與年齡較大、糖化血色素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和明顯蛋白尿等因素有關。

  當糖尿病無法有效的控制時,身體的周邊感覺神經元受損機會增加,這可能導致糖尿病病人出現感覺異常、潰瘍,甚至最終導致下肢截肢。故此,依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病病人應每天進行足部自我檢查和每年至少一次接受醫療人員的完整足部檢查。糖尿病衛教人員常運用密西根神經病變篩檢量表合併足部脈動檢測等項目來進行足部檢查,其優點為非侵入性、簡易且快速的評估糖尿病病人周邊神經病變情形,檢查項目有如下:

  1. 足部血液循環評估,包括足部外觀和足部脈搏。
  2. 足部潰瘍評估。
  3. 踝關節反射(跟腱反射)評估。
  4. 辨識足部是否有保護性感覺,包括以半定量音叉檢查振動感和以單股尼龍纖維檢查觸壓覺來評估大神經纖維。

  若要進一步檢查,可採用冰冷的金屬湯匙或音叉來評估溫度覺;運用皮膚電流反應分析儀來評估交感神經其C神經纖維的排汗反應。除此之外,糖友應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檢查和根據檢查結果適切地調整治療處方等嚴格控制血糖外,也建議糖友將運動和增加身體活動納入日常健康照護中,並注意和預防各項活動的潛在風險,如低血糖或跌倒等。

  由於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呈現方式有許多種類,糖友若出現戴手套或穿襪子感、足部無知覺感、麻木感、燒灼痛或針刺般疼痛等不舒服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時,可與糖尿病照護醫師討論介入神經病變的藥物治療。

  血糖控制可以防止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進展和緩解疼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疼痛,良好的照護可以預防80%與周邊神經病變相關的截肢,也可以降低住院率和再次潰瘍的發生。糖尿病衛教是持續且完整的提供病人賦能以提升自我照護能力,陳先生接受醫師截趾的建議,也痛定思痛決心積極控制血糖,不讓最愛的家人擔心。期許每一位努力抗糖的糖友都能積極參與糖尿病治療和照護,和衛教團隊一起攜手面對糖尿病,預防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單股尼龍纖維檢查觸壓覺評估病人是否有足部保護性感覺
12
五月

因為你們讓我保有著護理的熱忱

文/張瑜萱 門診護理師

  在許多人眼中,門診護理師的工作看似輕鬆「不就是按燈號、叫病人、發單子?」,其實不然,我們的工作內容可謂包山包海,一下電話響要處理、一下病人敲門問問題、檢查排程、傷口換藥與藥物施打…等,有時候真希望自己像隻章魚擁有八隻手,能迅速解決所有問題,但也正是因為這份工作,讓我得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病人,並在每位病人身上看見不同的生命故事。

  因為職務的關係時常跟診腫瘤科門診,罹患惡性腫瘤的病患,依疾病類別與癌症分期有不同的療程,對於病患來說,每次看診就像是與體內癌細胞敵人展開一場抗戰,當我遞單給他們時,總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強烈的生存意志如同生命鬥士般,而在眾多鬥士中,有一位約36歲的女性讓我印象深刻。

  這位女性就簡稱為○小姐,是一位曾罹患大腸癌經開刀及治療後,現治癒成功並定期回診追蹤的病患。在某一次回診時,胸部及腹部CT影像發現胸部有異常結節,經主治醫師解釋下,建議需至胸腔科做更進一步的檢查,聽到醫師解釋後,○小姐的雙手越握越緊、眼眶泛紅,語帶無助又慌張得詢問醫師:「那個肺部結節會像以前一樣是惡性的嗎?我又要一次開刀、化療嗎?醫師我好害怕喔!我該怎麼辦啊!」,看著她原本緊握的雙手在詢問的過程中轉變成摳自己的手心,且越摳越大力,在問完話的同時雙手也逐漸鬆開,但此時手心早已呈紅潤伴有指甲摳抓過的痕跡,淚水及啜泣聲亦停不下來;我從抽屜遞出幾張衛生紙讓她擦拭眼淚並輕拍她的背,安撫她慌張無助的情緒,待她冷靜下來後,便娓娓道出落淚的原因,原來在這無助眼淚的背後,是一段辛苦的故事;先生因生病關係現在家休息無法工作,五歲大的兒子每日需接受早期療育課程,整個家庭的重擔都落在她的身上,如今再次遭遇此噩耗,內心世界便隨之崩塌,所承受的壓力與痛苦讓人難以想像,經醫生再次的講解及我們的安撫後,○小姐鼓起了勇氣接受醫師進一步的檢查並至胸腔內科聽取醫師專業的建議。

  在診間外遞單給她時,看著她仍困在低氣壓裡,我的內心也泛起了陣陣漣漪,決定替她打氣鼓勵:「加油喔!你很棒的!而且你非常的勇敢,挺過之前這麼長一段治療時間,我們就先好好整理情緒,依醫師的建議做進一步的檢查並至胸腔內科看診。我知道先生跟小孩都很需要你,但是你也要好好休息、好好的生活喔!」,或許我的話語沒有照耀黑夜的能力,但能讓她重拾勇氣,我想這是身為護理師所能做的。

  一個月後,我再次於診間遇到○小姐,與上次看診有了很大的差別,從她堅毅的眼神與談吐中,能感覺到她不再像上次那樣的焦慮無助,能平靜的向我們表示完成進一步檢查及看完胸腔內科後,醫師說明那個結節只需要定期追蹤不是惡性腫瘤,與此同時她也非常感謝主治醫師的照顧及鼓勵。約莫她看診結束後半小時,診間門傳來了敲門聲,原來是○小姐提著咖啡站在門口,她說:「謝謝護理師當時的鼓勵,也謝謝醫師的照顧,我才能有勇氣面對未來的生活,經過那一天後明白到我要更堅強不能被打敗,因為家人還需要我。這是一點小心意,請你們收下,兩杯都有寫字,祝你們新年快樂」手握○小姐送的咖啡,看著他寫的「感謝有您」,此時的氣氛如同雨後天晴般,而她開朗的向笑容如同太陽一樣,手中熱咖啡不僅溫暖了手心,也溫暖了我的心。

12
五月

跨越國籍的溫暖擁抱

文/楊蕙芳 放射腫瘤科護理師

  午旬過後,映入眼簾候診區有一位膚色黝黑,穠纖合度的女孩,用著非常不熟練的中文,對我說:「護士你好,我來看門診」。原來是一位從印尼到台灣幫傭不久,24歲病人小R(化名),被診斷:Hodgkin lymphoma(何杰金氏淋巴瘤),打了一系列化療後,仍然殘留些許腫瘤還沒完全消失,所以被轉來放射腫瘤科,接受後續治療。小R不會說英文,中文也不好,台語更不用說。電話那頭是前雇主,其實雙方早就不是雇傭關係,在台灣無其他友人,但仍願意替小R瞭解整個治療過程,這是一種超越雇傭關係的友情。

  門診溫柔醫師,善用著翻譯軟體,將治療過程逐句逐字翻譯成印尼文給予說明,也將衛教單張翻譯成屬於她的語言讓她能理解。坐在一旁的我洞察出她水汪汪大眼睛底下露出的擔憂,或許對於未知的醫療過程著實會讓人感到焦慮,更何況在異鄉。日復一日的療程維持15天,小R每天都很客氣地向我們工作人員打招呼。每天慣例我都會詢問:「你今天好嗎?有沒有不舒服,胸部有沒有痛,有沒有多吃一些…」。起初她有些畏懼及羞澀很客氣回答,漸漸地熟識後才願意接下我們釋出的友善。治療尾聲,溫柔的醫師,依舊是一個段落一個字句的問他這些天治療有無不適,並拍著小R肩膀說:「你很棒喔,療程終於結束了,有打算什麼時候要回自己國家嗎。」醫師豎起大拇指給予病患無比肯定與勇氣。

  話音剛落下,小R那雙又大又黑,仿佛蘊含星空般的雙眸,一如往常的光輝看向我們,頓時間淚珠盈眶。語帶哽噎說:「謝謝你們,我好一點就會回去了,很感謝你們」。相信此刻彌漫在他心中應許是滿溢的溫暖。對她而言不僅疾病治療、更是存在著一份不分國籍的情感與友誼。步出診間,小R給我一個大大擁抱說道:「姐姐謝謝你們大家照顧」。此時內心悸動的我對著小R說道:「好好照顧自己,祝福你。」

  COVID-19疫情洗禮後,臺灣醫療照護品質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這個跨越國籍的溫暖擁抱,特別令人為之動容,正是因為這樣的舉動,讓我們獲得更多動力,對我們來說無非是一種肯定。讓我們反覆思索的是,我們為這群病患或是離鄉者提供了什麼醫療照護?護病關係亦是不分人種、貧富更是無國際的。病人能順利完成療程,對我們都是鼓勵,哪怕只是一聲感謝。

  總說護理人員待在臨床越久,同理心越是成熟,越能應付各種生離死別所夾帶的各種情緒。其實護理人員不是鐵石心腸,只是把所有情緒隱藏的比較深,因為我們乘載著更多外界的期許,我們都必須堅強不輕易承認,內心其實跟大家一樣柔軟脆弱。

  千篇一律的臨床工作,護理人員無時無刻都在使用大量的腎上腺素,全神貫注。職業倦怠也曾占據在每位護理人員腦中盤旋,時常減退護理工作熱忱,許多正能量也常被消耗著。

  但病人與家屬給的溫暖感謝回饋,總會讓每日疲於奔命的自己感到欣慰。職業中難免總被外界大眾的目光或是看法影響,但事事無法達到每個人的期待。相信每位護理人員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屬於自己的一道信念,有點像生命中的精神,堅持指引著,被無盡的壓力及忙碌消耗正能量時,是那樣的堅持信念陪著自己往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