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睡眠呼吸中止症服安眠藥 恐提高致命風險

新聞報導

台中一名貨車駕駛失眠5、6年,服用安眠藥,還是睡得不好,白天開車常打瞌睡,上個月就醫發現罹患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由於是肥胖造成,睡覺時戴正壓呼吸器治療後大幅改善,也計劃減肥,醫師也提醒,很多人有睡眠障礙,擅自服用安眠藥,小心如果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加重抑制呼吸,提高致命風險。

醫師曹昌堯展示國內研發的隨身睡眠檢測器紀。(記者蔡淑媛攝)

▲醫師曹昌堯展示國內研發的隨身睡眠檢測器紀。(記者蔡淑媛攝)

中山附醫與大立光合作隨身呼吸檢測器,醫師賴德仁(右)、曹昌堯(左)與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共同解說。(記者蔡淑媛攝)

中山附醫與大立光合作隨身呼吸檢測器,醫師賴德仁(右)、曹昌堯(左)與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共同解說。(記者蔡淑媛攝)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中山附醫精神科主任賴德仁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包括呼吸道阻塞、肥胖、肺部疾病、中樞神經調控異常等問題,而安眠藥有呼吸抑制作用,加重抑制呼吸,使腦部更缺氧,會不斷因缺氧而驚醒,如果抑制呼吸情形更嚴重,可能會致命。

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胸腔內科醫師曹昌堯指出,國人約有10分之1的人口,約250萬人,受慢性失眠症所苦,而且成人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2%至4%,在門診也發現有呼吸中止症患者約有1/10會自行服用安眠藥,其藥物有放鬆肌肉效果,會加重睡眠呼吸中止。

一般認定失眠症為早上睡覺醒來時仍覺得睡不好、睡不飽長達1個月,賴德仁說,解決失眠問題必須找出原因,包括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肺病、胃食道逆流,還是情緒障礙,做根本治療,安眠藥是短暫用藥,引導入睡、好入睡,而不能睡得好、睡得飽,調整1、2天睡眠眠時差,建議用藥不可超過1週。

曹昌堯也說,過度使用安眠藥反而無助改善睡眠,一名52歲婦人罹患頑固性失眠,曾服用6種藥物安眠,效果仍不佳,檢測發現熟睡時間竟高達6、7個小時,熟睡期占全部睡眠時間的70%,快速動眼期僅15%(正常為熟睡期50%,淺睡期、快速動眼期各占25%)而且其交感與副交感比值過低,顯示藥物劑量過高,呈現 昏睡狀況,並非正常睡眠,後來減少安眠藥用,也確診出有輕度憂鬱症,輔以其他治療方法,真正改善睡眠問題。

賴德仁提醒,要改善睡眠障礙,建議白天多動、少臥床,少食用刺激性飲品如咖啡、茶等,解決情緒問題,睡前放鬆可以估瑜珈或冥想,效果不錯,別一味急著用藥,或是正確就醫,在醫囑下正確服用安眠藥。

針對呼吸中止症的檢查,曹昌堯說,傳統的睡眠障礙檢測檢查需要到醫院睡眠檢查室睡上一晚,常要等排檢查好幾個月,檢查在全身裝上檢查裝置,常常無法完成檢查,中山附醫尊榮醫療中心與大立光旗下的大立雲康科技合作,本月透過直徑5公分的無線記錄器,患者在家就可記錄心律、呼吸、體位變動等生理訊號,上傳到雲端系統透過大數據運算,判讀睡眠障礙指數、類型、成因等,有100人接受新世代睡眠雲檢測。

相關新聞報導:自由時報電子報自由時報聯合新聞網中廣新聞網正聲廣播民視新聞公視新聞南華報ENN台灣電報17news民生好報TNN台灣新聞台中地方新聞焦點時報兩岸時報臺灣導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