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of Attitude of Mental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owards Involuntary Treatment Orders

研究焦點

論文名稱

中文:

英文:

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of Attitude of Mental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Towards Involuntary Treatment Orders

作者:精神科 謝明鴻 醫師

 

本篇論文發表於Psychiatric Quarterly 期刊 2017;88(3):611-621全文下載

研究目的:

八十年代,在台灣家屬或警方的要求下,認為表現出精神上不穩定或無法控制行為的人們,經常不經精神病學評估就住進精神病院,因此,精神衛生法 (MHA)做了些修改,以確保在立法上,患有精神疾病之患者有其合理的治療權利的尊重。此外,該法還規定,非自願入院的精神疾病患者必須由兩名持照精神科醫生決定。而該法案於2007年再次修改,非自願治療患者的治療須透過精神疾病評估和社區照顧審查委員會的審查,該委員會由幾名專家(精神科醫生、精神科護士、職能治療師、心理學家、精神科社工、律師)和一名檢查並確保非自願住院標準的病人代表(通常是看護人)組成。本研究目的是調查精神衛生保健專業人士的東西方文化和性別態度,將台灣、英格蘭、威爾士和紐西蘭進行對比的非自願治療(ITO),此國家調查工具在評估臨床醫生中對ITO的支持程度,並對決策中各種因素的重要性作出判斷。

研究結果:

此研究結果顯示,多數臨床醫生無論在開始治療或在結束治療時,ITO的決策主要是以「控制暴力行為」或「不被視為可治療的病人」等兩項因素,由此可知,臨床醫師是基於風險行為來決定使用ITO,因此降低風險被列為使用ITO最重要的因素。然而,英國和紐西蘭的調查意見不盡相同,其受訪者認為減少對他人的暴力才是對臨床護理的主要目標結果。

研究貢獻與臨床應用:

而這項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它是個意見調查的研究,不能用來確定ITO能否改善臨床患者,但在臨床應用上,仍然可朝著此研究調查結果之方向做為參考,未來我們將持續補充及紀錄患者及其家屬的觀點,將此研究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