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後鼻咽癌病患鼻竇黏膜的狀態-五年追蹤

研究焦點

論文名稱

中文: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後鼻咽癌病患鼻竇黏膜的狀態-五年追蹤

英文:Sinus mucosa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A 5-year follow-up

作者: 耳鼻喉科 辛宗翰 主任/教授

本篇論文發表於 HEAD AND NECK-JOURNAL FOR THE SCIENCES AND SPECIALTIES OF THE HEAD AND NECK  期刊  2016 January;38(1):29-35  全文下載

研究目的:

放射線治療是鼻咽癌的標準治療方式,若是病患的病情較嚴重則可以加上化學治療,病患在接受正規的治療方式之後大部分能夠存活下來。不過這樣的治療經常會損害鄰近結構而產生相關的副作用,包括中樞神經、骨頭、耳部及鼻部的併發症。而鼻部的併發症最主要的是鼻竇炎。本回溯性研究目的是檢視當今的放射治療方式-強度調控放療在治療之後,鼻咽癌病患鼻竇黏膜隨著時間變化的情況,並且分析各鼻竇,包括上頜竇、篩竇、蝶竇以及額竇在放射線的照射之後是否會有不同的發炎反應。

研究結果:

以回顧的方式蒐集2003到2008年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經切片證實罹患鼻咽癌並於本院接受放射線治療的94位個案。所有病例皆經定期追蹤耳鼻喉及頭頸部的狀況,並以磁振造影檢視其鼻竇黏膜發炎的狀況。結果顯示,在治療之後的第3個月,鼻竇黏膜發炎的情形最為嚴重,不過隨著時間,這些變化逐漸回到正常,統計的分析顯示在第5年的鼻竇黏膜狀況與治療之前的狀況並無統計學上的差異,而篩竇及上頜竇則是放射線最容易引發黏膜變化的鼻竇。

研究貢獻與臨床應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鼻咽癌病患在接受強度調控放療後,除了前幾個月到一年的時間,鼻竇黏膜發炎的情形有增加的現象外,隨著時間到治療後五年,鼻竇黏膜發炎的狀況逐漸緩解,且相較於放射線治療之前,黏膜發炎並無顯著增多的現象,也就是說以強度調控放療的方式治療鼻咽癌病患,並不會明顯增加病患產生鼻竇後遺症的情形。而在各鼻個鼻竇,則以篩竇最為敏感,在放射線之後,相對於其他的鼻竇,黏膜有變化的機率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