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障礙知多少

語言治療師 龔曉梅

『語言』是一種聲音、文字、手勢動作及其它符號意義的系統;我們使用語言來表達需求與感覺、和他人溝通情感、交換訊息、思考和學習,所以語言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大部分的孩子在出生後的幾年內就不斷地接收各式各樣的刺激,經由這些刺激而「習得」語言,他們不需要刻意的教導,就可自然習得並完成語言發展的里程碑。但是有些孩子卻無法自然習得完整與正確的語言歷程,而會在說話、聆聽、語言的理解、語言的使用上出現困難或問題,他們可能是因為本身的障礙(如:自閉症、唐氏症、智能不足、過動症或聽覺損傷等)而導致語言方面的困難,也可能只是單純的語言障礙(如:特定型語言障礙)。這種在語言的形式、語言的內容及語言的使用上的缺陷與困難,我們稱為「語言障礙」。在台灣近二十年來的調查發現,語言障礙兒童的出現率約2-3%,這個出現率並不低,是很値得大家注意的!


 

語言障礙的分類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一般臨床上常見的分類是依照不同語言的要素來分類,可分為:(參考劉麗容,民83;錡寶香,民95)

♥ 構音障礙:指的是一個人講出來的語音本身在方法上或位置上出了差錯,或是構音器官本身或功能上就有了障礙;可分為四種類型:

  1. 替代音:以另一個語音代替標準語音,例如「兔ㄊㄨˋ子」說成「褲ㄎㄨˋ子」。
  2. 省略音:應該發的音被省略掉,例如「哥ㄍㄜ哥ㄍㄜ˙」說成「ㄜ ㄜ˙」。
  3. 贅加音:一個字音內加入不該存在的語音,例如「吃ㄔ飯ㄈㄢˋ」說成「吃ㄔㄨ飯ㄈㄢˋ」。
  4. 扭曲音:語音歪曲改變,聽起來和標準的語音不同。

♥ 語意障礙:

(1)說話詞彙量不足-例如:兩歲時還無法說出50個不同的詞彙。

(2)詞彙意義過度類化-例如:學會「球」這個詞彙後,只要看到圓形的東西(如西瓜、時鐘、石頭)都會說是「球」。

(3)詞彙錯用-例如:「這個球好”細”」、「我要”騎”公車」。

(4)多義詞理解的困難-例如:媽媽說:「那個人很油條。」,孩子問媽媽:「他在賣油條嗎?」;哥哥說:「我快熱死了」,妹妹擔心的說:「哥哥你不要死」。

(5)象徵性/比喻性語言的問題-對於象徵性/抽象詞句(如成語、隱喻、俚語…)的理解困難,例如:「罄竹難書」、「易如反掌」、「女人心海底針」。

(6)詞彙尋取困難-在說話、回答問題…回應的速度較慢,有時要想很久才可做反應。

(7)語意組織的問題-例如:有的孩子雖然很愛講話,但是常常說了一大堆只是重複一些細微不重要的細節,敘述事情時常常是沒有組織,讓人聽不清楚他說話的重點在哪裡。

♥  語法障礙:

(1)句子中省略或贅加詞彙-例如:「我要上廁所」說成「我廁所」。

(2)句子顛倒或替代的現象-例如:「我要喝牛奶」說成「我牛奶喝」。

(3)在助動詞、動詞、時態、介系詞或連接詞等方面有困難-例如:「動物園有大象和獅子」說成「動物園大象獅子」。

(4)代名詞的使用及理解有困難-例如:「我是小明,你是老師」說成「你是小明,我是老師」。

(5)單複數的變化使用有困難-例如:「我們是學生」說成「我是學生」。

(6)對比較級、最高級等句型的理解有困難-例如:老師問:「長頸鹿和小狗誰比較高?」學生回答:「我比較高/小狗比較高。」

♥ 語用障礙:是指在語言的使用上有困難,例如:許多自閉症孩子不會使用語言來表達需求/和別人打招呼;說話時不管別人的反應,一直說個不停;在喪葬的場合,一直說笑話、笑個不停…。


 

瞭解了語言障礙的特徵與類型以後,要如何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與學習就變成最重要的課題了。茲將錡寶香(民95)建議的相關技巧與策略介紹如下:

  1. 仿說(imitation):在自然交談情境或語言學習的教學情境中,讓兒童仿說複述我們所說的話語,也就是在創造情境與機會讓他們練習音韻、詞彙、和語句語法結構。
  2. 自我談話(self-talk):自己對自己大聲說話,說出溝通對象或教學對象正在看、正在聽、正在做的事物與感受;可以提供口語刺激,讓兒童有機會將聽到的語言與情境中的意義連結,而經過多次的聽取與意義連結習得該語意、語法及語用。
  3. 平行談話(parallel talk):和「自我談話」不同的地方是去描述兒童正在注意的物品與事件或是正在進行的活動,來增加語言與情境中的意義連結。
  4. 提供訊息的談話(informative talk):指將其他人所說的話解釋給兒童聽。此策略可使用於教室、小團體活動或家中(較多人參與溝通交談時)。
  5. 示範(modeling):示範者說出目標語言結構,要求兒童仔細聽,在聽過多次語言訓練目標之後,再創造類似、新的情境讓他自發性使用,此方法可讓孩子機及思考其所接收的語言形式。
  6. 擴展(expansion):當兒童說出某些話語之後,教學者根據其所說的話語內容、詞序再整合,在語意不變的情況下重述他們的話語,但需要再加入相關的細節,使其成為語意完整、語法正確的話語。
  7. 延伸(extension)、詳述(expatiation):指教學者在兒童說出某些話語之後,再將其話語延伸,增加更多的語意訊息,或是示範更多個該目標語言結構在類似但不同語境中的使用情形。

♥  增進兒童口語表達的教學技巧:

  1. 故意說錯話-例如某一天兒童穿著印有皮卡丘的短褲,故意對他說:「好漂亮的褲子,上面有天線寶寶耶!」
  2. 傳話-當有許多兒童在一起玩時,故意當著甲的面前問乙:「乙,你有沒有看到甲的 × ×?」,乙聽了之後會去問甲:「你的 × × 在哪裡?」。
  3. 我是長舌婦-拿一樣有趣或新奇的物品放在兒童面前,說:「哇!這很酷!」,激發孩子溝通的興趣。
  4. 猜猜看我做了什麼-故意拿一張照片或一個東西,當著兒童的面說:「猜猜我要做什麼 / 猜猜我昨天在公園做什麼?」。
  5. 看看我有什麼-可拿一個紙袋,並告訴兒童:「你看看袋子裡有什麼,這個東西很好玩喔!」(等兒童回應)。
  6. 模模糊糊我說話-當兒童表達己意、要求物品或活動時,可以故意壓低聲音說話、含含糊糊地回應。
  7. 去問別人-當兒童向你要求物品時,可以故意表現出不清楚的樣子,激發他去詢問別人。
  8. 要求第三者協助-在自然溝通的情境中,伺機告訴兒童去請別人來幫助他做某件事情。
  9. 我是呆呆牛-教學者故意違反例行活動程序,以誘發兒童主動溝通。
  10. 示範表達自己的意圖-在例行的活動中,教學者示範正確的溝通形式。
  11. 搞混了-教學者故意裝瘋賣傻、搞破壞,在溝通情境中故意做出張冠李戴的事情。

 

請記得!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不斷嘗試找出最適合孩子的方式與策略,在提供教學活動或刺激時,別忘了建立自然、愉快的情境,和孩子進行舒服、溫馨的情意交流與溝通,讓他們願意接近我們學習與成長,將語言溝通(不管是口語或其他溝通模式)類化到他們的生活,建立孩子成長、學習、交友的管道。這條路也許充滿荊棘、跌跌撞撞,只要我們與孩子一起努力加油,一定會走出屬於孩子的康莊大道!

「我的小孩口吃,我該怎麼辦?」

「我的小孩口吃,我該怎麼辦?」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語言治療室

許多小孩在二歲到四歲之間,會經歷一段說話結結巴巴的時期,這種行為常常會困擾一些愛子心切的父母,擔心之餘不僅問道:究竟這是種短暫的,或者是種永久的行為呢?究竟這種行為要持續多久?

大部分的小孩會隨年齡的增長,語言能力的增進,說話會更順暢。學齡前的小孩,由於正處學習說話的階段,特別在表達一個新的抽象觀念時,結結巴巴的頻率會趨高且明顯。但是,為人父母的您,或許不願只持觀望的態度:看您的孩子是否只有短暫的語暢問題。而且,愈早治療通常會比上學後治療效果佳。如果您以小孩的語言流暢情況為慮,您不妨帶您的小孩,去找語言病理師或治療師,請他或她替小孩做個完整的評估,看看您的小孩的說話結巴行為,是否與同年齡小孩相仿?或者您的小孩的說話結巴行為會有持續的危險性?語言病理師或治療師會給予您適當的健議。針對小孩之語暢問題,美國聽語學會建議父母10項「可為」8項「不可為」的原則:

  • 可為:
  1. 當您發現的小孩已察覺自己的語暢問題,或小孩對自己的說話不順暢,產生緊張或挫折感時,請父母務必請教語言病理師或治療師。
  2. 注意聆聽小孩說話的內容,而不是刻意注意小孩的表達方式。
  3. 放慢您的說話速度:藉此,您的小孩不僅能以您的說話速度為榜樣,而且,您也給予小孩充足的時間,先了解並整理您所傳達的訊息。
  4. 提供小孩一些無競爭,或干擾的情境,與您進行溝通。
  5. 與小孩溝通時,儘量避免或減少壓力:例如減少問問題的次數;因為問問題,通常意昧著馬上的答案。
  6. 給予小孩足夠的說話時間,減少時間上的壓力。例如:在您問第二個問題前,給予小孩充足的時間回答第一個問題。
  7. 觀察紀錄小孩語暢方面的循環性,增加小孩語言流暢的時間及機會。
  8. 注意並了解語言因素,所造成的語暢問題;例如說話結巴的頻率會因,不熟悉或陌生的話題,語句之複雜程度,而增加。
  9. 注意並了解環境因素,所造成的語暢問題:例如說話結巴的頻率會因,與人競爭說話,興奮程度,時間上之壓力,新環境和不熟悉之聽者,而增加。
  10. 重覆或重述小孩的話,以確定父母了解小孩的話。
  • 不可為
  1. 父母不要刻意告訴小孩,「放輕鬆、慢慢說,別急,想好了再說。」
  2. 父母不要刻意注意小孩說話的行為。
  3. 父母別將小孩的說話行為,成為眾人注意之焦點。
  4. 當您的小孩說話結巴時,父母勿表現沮喪,或不悅。
  5. 父母勿稱小孩「口吃」。
  6. 父母勿打斷小孩的話。
  7. 父母勿批評或糾正小孩的說話行為。
  8. 父母勿替小孩接話。

無可諱言的,小孩學習語言及說話的黃金時期,父母或照料者是相當重要的角色,希以上提供之十項可為及八項不可為的原則,可減少父母對孩子語暢行為的焦慮。

寶寶的語言發展里程碑

寶寶的語言發展里程碑

寶寶的語言發展里程碑

以往老一輩的人常說:「大隻雞慢啼。」孩子如果較晚才學會說話也沒關係,不過若是到2歲的「語言爆發期」仍沒有進步,建議爸比媽咪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語言發展的遲緩應採積極治療,過了3歲,成效就會大打折扣喔!

下面提供「寶寶的語言發展里程碑」給大家參考:

0~2個月

寶寶聽到巨大聲響會嚇一跳,這個時期的寶寶會用不同的哭聲表達感覺,可能是因為餓了、尿布溼了讓他不舒服,或是想要媽媽抱他,而寶寶開心、感到舒服時,也同樣會發出愉悅的聲音,媽咪們可以注意這時候的寶寶,是不是已經會用眼睛注視著你了呢?

2~4個月

寶寶聽到熟悉的爸比媽咪的聲音後會安靜下來。自己開始會發出「ㄤ」、「ㄚ」「ㄨ」簡單的母音發音。

4~6個月

寶寶聽到父母的呼喚後會有反應,爸比媽咪可以常常呼喚寶寶的名字或暱稱,讓寶寶尋找聲音的來源。這個階段的寶寶進入了牙牙學語期,會發出「ㄅㄅ」、「ㄇㄇ」的聲音,其實此時的寶寶是在探索聲音,並不知道這個聲音真正的意義,而是父母會賦予這個聲音意義,寶寶才會得知原來「ㄇㄇ」,代表自己的媽咪~

6~12個月

寶寶開始聽懂父母叫自己的名字了,也會跟著媽咪的要求做拍手、點頭、掰掰的動作,開始會看大人的臉色,了解「不行」、「很棒」的意思。此時的寶寶開始會用不同的發音方式,表達自己不同的情緒,像是會出現疑問或命令的語調,也會模仿自己熟悉的聲音跟動作,說出有意義的字詞。爸比媽咪不妨可以稍微觀察一下家中的寶寶唷~

1歲~1歲半

寶寶大概可聽懂50個左右的詞語,也能聽懂日常生活的指令句。寶寶自己能說出有意義的字,如:謝謝、byebye 等寶寶日常活中常聽到的詞語,寶寶也開始會發表自己的喜好,表達「不要」的想法。

1歲半~2歲

寶寶開始可以理解較符雜的句子,如: 指出書本裡的動物;去看看阿公在哪裡,也能辨別「你、我」的不同。寶寶也開始使用組合詞的句子:媽媽抱抱、腳腳癢癢。此時父母要多鼓勵寶寶開始表達,慢慢引導他說出他所知道的詞語,但還不需要糾正寶寶的發音,只要教他講慢一點,但同時讓寶寶觀察媽咪的嘴型,能聽到大人正確的發音是非常重要的!

結語

其實每個寶寶成長的過程與環境不同,所以語言發展的時間和歷程也不同,媽咪們別忘了平常可以用說故事、玩樂的方式,和寶寶多互動、多「溝通」,寶寶其實是會慢慢的模仿及學習的。發現寶寶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狀況,在3歲(語言發展遲緩的治療黃金期)前,要趕緊洽詢專業語言治療師的協助哦

「磨娘精」可能是過動兒,早療早改善

「磨娘精」可能是過動兒 早療早改善

2016年09月27日

資料來源 http://info.babyhome.com.tw/roster/article/kdEObnT580ruhxyo?sort=pop

記者:郭庚儒

過動兒早有跡象!不少家長等到孩子上課坐不住、常與同學打架,被老師視為「壞學生」,就醫檢查才發現是過動症。根據醫師臨床經驗,其實過動兒在幼兒時期就有跡可循,例如常哭鬧、不好帶,在父母眼中可能是「磨娘精」的孩子,建議尋求專業協助,透過早療能有效改善。

過動症不分老少
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表示,俗稱的過動兒是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成人也可能罹患。現代雙薪家庭忙碌,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早期徵兆。

不治療恐有暴力行為
臧汝芬醫師舉例,臨床常看到許多小小過動兒,在家裡缺乏友善環境,再加上好奇心強,會東摸西摸而受到意外傷害,或是因常常犯錯而被打罵,漸漸過動兒的情緒變得更激躁,甚是出現暴力行為。

及早行為治療可改善
臧汝芬醫師強調,孩子通常在開始走路後至學齡前階段,就會慢慢的出現過動、鬧情緒,或常哭鬧等不適應症狀,這時就可能有過動傾向,家長可與孩子至醫院學習行為治療,家長多傾聽以便了解孩子的想法,協助孩子配合適當的行為約束,從小學習良好的行為模式,才能提早處理過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