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無傷口」耳內視鏡手術治療中耳炎、膽脂瘤

從「微創、小傷口」到「無傷口」,不再需要住院、剃髮、割耳與縫合

文/耳鼻喉科 溫惟昇 主治醫師

「我曾經去過好幾家大醫院,醫師說手術要剃掉耳後的頭髮,還要從耳後切開長長的傷口。」

劉小姐因耳膜穿孔導致聽力受損與反覆流膿,雖然相當困擾,卻因害怕手術留下疤痕而猶豫不決。

 

三歲的程程罹患先天性膽脂瘤,原先建議須鑿開頭骨來進行病灶的清除,父母擔憂手術風險過大與傷口照護問題,遲遲沒有接受治療。經過顳骨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檢查與詳細評估後,決定採用「耳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除順利治癒外,還免去了割耳、縫合與拆線之苦。

 

什麼是慢性中耳炎?膽脂瘤是腫瘤嗎?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為中耳發炎後,耳膜破洞無法自行癒合(耳膜穿孔),除了平時耳悶、耳痛及聽力受損外,往往最困擾患者的是反覆流膿,還常因合併黴菌感染而奇癢無比。

膽脂瘤則是不正常的上皮侵入中耳,會像皮膚般的分泌角質,堆積在耳內時,外觀看起來白白亮亮的,故俗稱「珍珠瘤」。雖非真正的腫瘤,但會如同腫瘤般擴散並侵蝕周圍的顱骨、聽小骨等構造,除了耳膜破洞、流膿外,對於聽力的破壞更加嚴重。

 

為什麼慢性中耳炎和膽脂瘤要積極治療?

中耳炎與膽脂瘤均會導致耳膜破洞,因此外在環境的細菌隨時可能侵入。在這樣的情況下,藥物僅能暫時控制細菌感染,停藥一段時間後會再度感染、發炎。因此,除了急性期於門診給予藥物,及仔細的局部治療(清理膿液)外,應積極地以手術清除發炎病灶並修補耳膜,以免聽力持續惡化,甚至引起內耳感染,併發眩暈、神經性聽障,或顏面神經麻痺、腦膜炎以及腦膿瘍等危及生命的嚴重併發症。而膽脂瘤因其蝕骨的特性,疾病進展與引起併發症的機會均高於一般慢性中耳炎,更需要積極手術治療。

 

傳統的中耳炎/膽脂瘤手術如何進行?

為了足夠的視野與操作空間,傳統手術必須將耳朵後面的頭髮剃除一部分,由耳後切開約5~6公分的傷口,取下筋膜後,還必須切開外耳道的皮膚以便進入中耳腔,手術後必須用繃帶纏繞整個頭部來防止出血,往往需住院三至四天。

若為中耳炎合併膽脂瘤,則須另外鑿開膽脂瘤周圍的硬骨,範圍較大者為求徹底清除乾淨,需移除外耳道後壁,因此術後耳道會擴大好幾倍,形成開放腔,除聽力較差外,因累積的角質、皮屑不易自行排出,須定期回診清理造成不便。

 

耳內視鏡微創手術,免去住院、剃髮、割耳與縫合

拜科技進步與新一代手術技術所賜,耳內視鏡可直接由耳道進入,廣角、高解析度與近距離觀察的特性,可精準移除病灶,同時兼顧安全性並降低風險。此外,免去了耳後長長的傷口,術後麻木、出血與疼痛的情形也大幅減輕,縮短了復原的時間。由於改採藏在耳屏內微小的開口(約一公分)取下筋膜進行修補,外觀上看不出傷口,也不必縫合、拆線,故不留疤痕。

 

手術後因出血量極少,不須纏繞繃帶,因此患者照護上相當方便,手術後可直接返家,免去住院的麻煩。許多年長者或高風險族群因不適合全身麻醉而未接受手術治療,除聽力快速惡化外,長年為耳朵流膿所苦。由於耳內視鏡手術傷口小而疼痛輕微,可採局部麻醉,故能造福麻醉風險較高的族群。最重要的是,手術的成功率並不亞於傳統顯微手術,可達九成以上。目前此手術於本院屬健保給付,無須自費。

經由耳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慢性中耳炎並修補耳膜,術後三週已完全癒合

中耳炎合併膽脂瘤的個案,若範圍侷限在中耳,即便須鑿開硬骨也多半能經由耳道於內視鏡輔助下清除,避免額外的傷口。耳內視鏡手術的用途相當廣泛,用於聽小骨重建手術與耳硬化症手術時,同樣可發揮其微創、精準與安全之優勢。

 

內視鏡微創手術與傳統顯微手術之比較

內視鏡微創手術

傳統顯微手術

術前準備

不需剃髮

需剃耳後頭髮

傷口大小

1公分,藏於耳內看不見

6公分,耳後可見

手術時間

一小時以內

一至兩小時以上

麻醉方式

局部或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

是否住院

門診手術,不須住院

住院三天以上

傷口照護

不須包紮、換藥

需換藥、繃帶纏繞頭部

術後照護

免縫線、拆線

需縫合、拆線

出血及疼痛

少;極輕微

多;較疼痛

手術成功率

約九成

約九成

(以第一型鼓室成形術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為例)

 

耳內視鏡手術搭配組織修復膜,無創、無傷口時代來臨

以往採取自體組織(如耳後、耳屏的筋膜或軟骨)來作為修補耳膜的方式,目前有了重大的突破。透過合成的組織修復膜作為移植物,其細胞外基質可取代作為上皮細胞生長的橋樑,主要成分為膠原蛋白、蛋白聚醣與醣胺聚醣等,並內含生長因子可促進組織修復。國內外已有充足的文獻支持,用於耳膜修補的成功率高於九成。使用組織修復膜的優勢在於不須取下自體筋膜,除了縮短手術時間外,可完全免除切口,將耳內視鏡手術「微創、小傷口」的優勢完全發揮,更進一步提升為「無創、無傷口」。

組織修復膜可取代自體筋膜作為耳膜修補,免去額外傷口